成長中閱讀.閱讀中成長

  • 作者: 豁思
  • 日期: 2019-01-27

不少兒童文學既奇幻又有趣,往往讓人着迷不已。可是人在成長時,總會發現世界不只有美好的一面──在成長時我們往往會碰壁、遭遇許多困難,一如著名小說《哈利波特》中的角色:哈利要面對許多敵視自己的人、榮恩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妙麗為保護家人而離開他們。除了讓人充滿想像的奇幻魔法世界外,真實的世界也有許多振奮人心的好書好故事,當中道出了人在成長時的各種喜與悲。

提及兒童/青少年文學,筆者猶記得在初中讀君比《Miss愛的故事》和黃虹堅《十三歲的深秋》時的震撼,二人所寫的人性、人情既真實又動人,充分掌握學生的心態、感受。文中仔細刻繪了少年人在成長時面對親情、師生情、友情甚至愛情的種種變化,呈現他們心中的徬徨、困惑、期待、失望。閱讀時,你會感到訝異──何以書中主角與自己的經歷、感受這等相似?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學會如何成長(沒錯,成長也需要學習),閱讀時既有共鳴,也有得着,這就是書籍的影響力了。

人物傳記、自述也很值得我們一讀。在短短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別人的一生,得到他們花了一輩子才學會的人生經驗(往往也是自己無法經歷的),這樣不是很划得來嗎?例如《聽楊絳談往事》,記載了近百歲的楊絳生平。楊絳是錢鍾書的夫人,她本身也是著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和學者,讀她的往事,一方面能讓我們學習到她的人生智慧,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了解百年以來中國的變化,不正正一讀多得?除了往事,我們也可讀讀「今事」,如馬拉拉的《我是馬拉拉》即為「近代」之作。在2012年,年僅15歲的馬拉拉因為支持女性接受教育而被塔利班槍擊頭部,一年後《我是馬拉拉》中譯本面世。馬拉拉的經歷固然獨特,並非一般人能夠想像。為何她的堅持會得罪塔利班?她堅持的有沒有錯?對於大部分香港讀者而言,巴基斯坦、伊斯蘭教等文化風俗陌生而遙遠,我們難以理解何以彼地會有激進的宗教組織,亦很難接受他們會對一名因為堅持爭取我們眼中認為是普通不過的人權、自由的少女出手。從馬拉拉的自述中,我們可以明白更多,除了知識性的文化、習俗資料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另一種文化背後的思維模式,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察他們的處境,而非只從一己的角度盲目批判。

最後,推薦各位閱讀由明窗出版社出版的《我們是這樣長大的》。這本結集收錄了寫作比賽的優勝作品和名人作家的故事,眾人所記的大小事全是香港昔日的風土人情:七十二家房客、喇叭褲、挽面、穿膠花、斗零(即五分錢)……這些今日早已不再流行的生活細節讓我們眼界大開,讀來趣味盎然。惟有書籍和閱讀,才能把這些獨特卻早已在繁榮發展的社會中被淘汰的有趣事物、回憶得以保留,避免昔日的獨特文化被時光沖淡、被發展偷去。但願大家能多閱讀,在閱讀中,能得以成長,也在成長中,學會如何閱讀。

書目:

  • 《Miss愛的故事》
    作者:君比
    出版:獲益,1995
    ISBN:9789624491166
  • 《十三歲的深秋》
    作者:黃虹堅
    出版:山邊,1998
    ISBN:9789629230821
  • 《聽楊絳談往事》
    作者:吳學昭
    出版:時報出版,2008
    ISBN:9789571349411
  • 《我是馬拉拉──一位因爭取教育而被槍殺的女孩》
    作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克莉絲汀娜.拉姆
    出版:愛米粒出版社,2013
    ISBN:9789868995000
  •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
    作者:羅啟銳、魏紹恩、龍景昌 等
    出版:明窗出版社,1997
    ISBN:962357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