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意義
- 作者: 文怡
- 日期: 2022-05-15
「你要怎樣被人記住?」
一個帶點哲學意味的問題。
同一個人,在甲的眼中是經常板着臉黑口黑面,在乙的眼中則是滿臉寬容。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種面貌,人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因應情緒的轉變,呈現的面貌自然不一樣。至於別人如何看你,或多或少帶有主觀因素,不一定合乎你的期望。藝人刻意經營塑造的形象自然更不能作準,「時間管理大師」和「優質偶像」給大家做了「完美」示範,紙包不住火,真相終究會被揭穿。
有人主張,作品歸作品,人品歸人品。這一點,留給商業市場和時間去定奪,消費者有選擇的權利,正如壞男人也會有人愛。也許實情是,人們不介意坦蕩蕩的壞,厭惡的是虛偽地假裝純潔無瑕。說到底,是不甘心自己被欺騙。
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困難嗎?這視乎個人道行高低,正所謂「同檯食飯,各自修行」。總有人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日子久了,卻發現心甘情願自投火坑的為數也不少,為了享受短暫的浮華。正因人性如此脆弱,益發顯得文人風骨的難能可貴。
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也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劉勰《文心雕龍》以「風骨」評詩論文,「風」指稱作品中情感的感染力,「骨」則是側重文辭的義理內容與邏輯力量,兩者和作者本身崇高的人品和精神風貌難以分割。
真正的文人擁有高尚的情操,透過文字,竭盡所能發聲。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不管創作的過程如何孤獨艱辛,奮力書寫,是寫作人唯一的出路。陳綺貞在《不在他方》寫道:「我們只能寫而寫不出寫的意義。」董啟章在2011年出版的《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開宗明義,為世界而寫。也許,寫,便是寫作人存在於世界上的意義。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全書分成八個部分:「同代人」、「致同代人」、「學習年代」、「論寫作」、「論行動」、「對談」、「序言」和「自序」,涵蓋了思考、寫作、閱讀、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等多個範疇。筆者尤其偏愛第一部分「同代人」,董啟章以學者、作者、讀者等多重角度,剖析社會上、文學上一些既定的固有觀念,從而提出疑問和見解,每篇文章都充滿啟發性。譬如,〈文類與秩序〉一文提出「我們為甚麼要分類?或是:我們為甚麼要這樣分類?」原來,「人就是靠着分類來建構世界的秩序。意義和權力因秩序而確立。」
另一文〈謊言的真理〉,借芥川龍之介的〈竹藪中〉(或黑澤明拍的電影《羅生門》)探討甚麼是真相。董啟章在文章的最後一段寫道:
通俗「羅生門」說法,往往只是強調事實真相的不可得和事情的撲朔迷離,但「羅生門」模式的真正意義,不是懸疑或虛無。它不單不是薄淺地說「沒有真相」,反而是說「有很多可能的真相」,而這些「可能的真相」之所以「真」,是在於它們確確實實地是由某種立場營造出來的,透露了立場之間十分真實的權力關係。……誰擁有最終的說話權,誰的立場就是答案。
如果說,讀連俞涵的文字是感受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小清新,讀董啟章的作品則是醍醐灌頂,彷彿開了天眼。喜歡連俞涵文字流露的純真,拜服董啟章透過自身的閱讀和創作經驗,為大家解讀真實世界。
讀者一定會記住作者嗎?根據過往主持青少年讀書會的經驗,大部分小孩子沒有記下作者名字的習慣。你讀完一本書,會記住作者、書名、書的內容,還是上述全部?
書目:
- 《不在他方》
作者:陳綺貞
出版:印刻,2014
ISBN:9789865823962 -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作者:董啟章
出版:聯經出版,2011
ISBN:978957083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