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存在與被存在
- 作者: 李伯衡
- 日期: 2019-01-06
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在此專欄裡,我們所說的書籍,很多都被拍成電影。也許,好的故事都能夠感動讀者,導演(一般而言)閲歷多,當他們的感覺遇上,自會將好書改編成電影,與眾同樂。我比較喜歡看書,因為看書的時候我就是這本書的導演,「我」從作者文字裡、故事間,衍變出一個屬於自己認為是對的畫面。反之,看電影就是看別人覺得是對的畫面,感覺已經是隔了一重山。
如果先看書後看電影,我往往會覺得電影拍出來的人物並不是我認識的那一個。如果先看電影才補看小說,我喜歡批評導演把重點錯放,或者覺得他把某一些細節錯過了。這不是好與不好的批評,只因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導演,會把小說變成畫面,一一在自己的腦海裡播放,品與味自會不同。
說到故事人物的真偽,對我來說,一部成功的小說,人物必然是「真實」的。成功故事裡面撰寫的東西,儘管是虛構虛擬虛假,情節是多麼的超越想像空間,只要感覺能夠跑到讀者心屝,便是真正存在。不管是外星人、有超能力的、可以穿越時空的,書迷視線在文字間穿梭,他們則伴坐在書迷旁。
上一篇緣木說到1985年的《朝花夕拾》,就令我想起《1984》。當亦舒《朝花夕拾》描繪的未來世界尚未來臨,巧克力仍然填滿超市貨架,George Orwell的《1984》,卻已有歷史可證。
1984年,世界並沒有像奧雲佐治預計的瘋狂。監控系統的確已經存在,但是沒有發達到能夠掌握及記錄每個人每一秒的地步。故事提及把晶片藉入皮膚內,雖然已經運用在寵物身上多年,但是我們小時候留下的小豆痕跡,應該還是防疫針,而非鑲上的晶片吧⋯⋯或者有,只是我們不知道?
30年後的今天,科技仍沒有走得那麼快,世界沒那麼焦急,比較嘔心的,是人。那些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鬥爭,政府(說到底也是人)對人民的權與控,絶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1984》故事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而聞名,代表政府或執政黨對市民的集體監控。而「Big Brother」是否真正存在,故事並沒有清楚說明。這位「大佬」彷彿是一個黨派的領導人,可以是現任的、亦可能是曾經存在的,例如是創黨成員、或者靈魂人物之類。有趣的是,當故事越是把Big Brother具體化(包括海報上有他的人像繪畫),對他的感覺反而更遠。他的存在是被「授權者」製造出來的,而且是永遠存在的一種。把話題扯回虛實之討論,這些虛的力量,才是最實在,而且恆久的。當大家都相信他存在,他就存在了。
若當權者同時是授權者,他選取的任何行為,就變成正確的行為,理所、當然。用這來定對錯的分界點,可怕!
書目:
- 《朝花夕拾》
作者:亦舒
出版:天地圖書,1995
ISBN:9789622570597 - 《1984》
作者:喬治.歐威爾
出版:商務印書館(香港),2015
ISBN:978962076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