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二)

  • 作者: 鄭子遴
  • 日期: 2020-03-22

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如何以文字表達出來是一件事,但啟導他們表達又是另一件事。我認為「想法從想法而來」,意思是你未必清楚你所有的想法,而透過聆聽或閱讀別人的想法,往往能獲得啟導,梳理自己的想法,再以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

孩子閱讀故事,除了想知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還會把故事投射到自己身上。他可以把自己融入至故事之中,或者把故事帶進實際生活裡去。大人跟孩子分享故事,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透過故事引發自己的意念。最簡單的回饋表現,是如果他們是故事的主角,會如何克服困難?他們的意念反映他們對世界和人事的看法。那些看法不用修飾,是比較貼近他們真實的情感。這對他們的成長以及學習創作是十分寶貴的。

孩子沒有機會從閱讀別人的作品中獲得啟導,抒發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到他們創作時,作品自會因其他外在因素,例如制度、別人的看法,甚至希望應付考試、比賽而相似得「像在旁邊抄出來的」,有人就抄襲韓劇或荷里活電影橋段。「例如寫『舊傢俬的命運』,寫梳化的人最多,形容自己原本很多人喜愛,到老舊時被丟棄,以為去回收時會死定了,怎料有人好心拾我回去,十篇差不多十篇都是這樣。丟到海裏盡是這些作品,那麼我便不需要你了。」

我們一般所謂開拓孩子的思維與創作力,都多從技術層次切入,其實孩子的世界從年幼起,多半是由成人塑造的。我見過家長帶孩子到書店,無所不用其極要引導孩子選取他們心目中的書:「這些不會好看的,那些很悶的……這些你就沒有看過。」這樣無疑是遏抑孩子的獨特個性發展。

事實上,兒童文學作品題材廣泛,許多表面上屬成人題材,例如政治、戰爭、性、死亡等等,其實都會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目的是希望引發他們開放地認識及表達他們的想法,只有透過開放和自由的溝通,才能開拓他們的創造力。成人不用像禁忌般要避免孩子接觸;如果他們限制孩子閱讀這些專為兒童而設的讀物,日後子女在其他途徑看到不當資訊,反而會有更壞的影響。

例如一個孩子寫道:有一天我上學時才發現忘了帶鉛筆,於是我問四周的同學,希望借到一枝。有一個好心的同學借了一枝鉛筆,我感到很溫暖。

作者忘了帶鉛筆時有甚麼感受?從創作的角度,作者不一定要寫出來,但從閱讀的角度,探尋作者的感受和想法,對創作是十分有作用的。成人不妨從這些微小的地方,跟孩子多些交流,或者除了幫助他們寫作外,更可以引導他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