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

泰戈爾說:「飛鳥的翅膀不在天空留下痕跡,但牠卻已在天空飛翔過。」人生這場馬拉松本來就絕非一帆風順,若然我們做事只計較事情的成敗得失,豈不是成了呂祖謙口中的「因循苟且,無一事可為矣」?

人之所以懼怕極限,是因為忘了極限的存在是為了突破的出現。惟有具備挑戰極限的決心,方可得到通往成功的入場劵。1911年的中華民國成立,大抵源於先前十次的革命失敗,但革命黨人為了心中的中國夢而不肯放棄,明知自己是以卵擊石仍竭力粉碎堆疊了兩千年的帝制城牆。

試問若革命黨人因害怕失敗而甘於拜服昏主,甘於被列強稱為「易碎的陶瓷」,甘於不再執著追求共和的理想,那中國又怎可能為現代化開鑿嶄新的里程碑?正正是這一股要突破不可能的韌力,才使我們如今得以擁抱自由的藍天。

中國著名演說家劉媛媛曾經說過:「遺憾比失敗更可怕。」可見即使明知結果未能盡如人意,但只要追求過目標,也算是為自己負責任。昔時重視智慧的蘇格拉底面對一群無知固執的希臘人,明知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他們的迂腐思維,但他仍孜孜不倦,竭力游說和質疑,最後不敵強權,被判死刑。西方使徒司提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堅持宣揚真理,結果被迷信的人們用石頭砸死。

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這些行為是不智的。然而,他們在受刑時卻相當平靜,壓根兒沒有悔恨,因為,他們都曾經為了終身目標而奮鬥過。假若他們因為環境的不許可而苟且度日,摒棄自己的核心價值,那他們天天受良心責備,有志難伸,難道這種因不負責任而來的漫長心理折磨和遺憾會讓他們好過一點嗎?顯然是不。

回歸現代,現今不少人亦敢於以行動向世人說明跨越不可能是令自己的一生變得非凡的方法。台青年李義杰毅然放棄大學學位,徒步征服撒哈拉;力克•胡哲天生殘缺,卻學會滑浪;蕭凱恩雙目失明,但學會了彈鋼琴……大凡經過千錘百練,以無窮的決心粉碎世俗眼中的不可能的人,皆有鋼般剛強的意志,徹底地扭轉了自己平凡的人生,讓自己的一生注滿奇跡及意義。因此,可見勇於跨越不可能是鍛練自己,讓自己超群非凡的關鍵。

反之,若人們因「知其不可」而「不為」,則會輕易錯失良機。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保船制敵」最終戰敗是甚麼導致的?早年鄧紹斌上書特首要求安樂死是甚麼導致的?百日維新在戊戍政變後終止,令中國的政壇停滯不前是甚麼導致的?

也許當日日本軍旅船堅炮利;也許鄧紹斌天天活在痛苦中,人生看似灰暗;也許當時慈禧勢大,康有為和梁啟超一介書生根本手無縛雞之力。然而,正正就是他們這種放棄認輸、軟弱、對理想缺乏執念的想法才會分別招致戰敗,虛耗幾年光陰及救國無望的惡果。

試想,若中國全力應戰,以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即使戰敗,也可挽回國家尊嚴,日後不必被列強輕看;若以鄧紹斌的身體情況,即使行動不便,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也可以愉快過日子;以康、梁二人的學識和人脈,即使被慈禧追殺,他們聚集志同道合者向慈禧施壓也並非天大難事。可見,不肯超越所謂的不可能,不肯竭力不捨追隨目標,不肯看重過程對事件的意義,人怎可能成功呢?

我記得這麼一句話:「權衡得失,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能,惟勇於跳出這界限才是人類活著的意義。」

但願我們都有一顆永不言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


林翼勳博士評語

筆下多方引例,極力破解人類因懼怕而致不能在事業重大突破。至於文末之評甲午,說維新,似關乎政治,則又另有說矣。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7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