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憤怒

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賦予了人類七情六慾,憤怒則是其中一種。有的人認為憤怒是壞事,當人被憤怒控制時,會引爆仇恨,成為破壞社會秩序的引擎以及讓人付出沉重的代價;有的人卻認為這是好事,因理性的憤怒是人前進的動力。

畢哥達拉斯曾說過:「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結束。」這麼看來,憤怒的結果往往是不好的,那麼上帝是否不應賦予人這糟透了的情感呢?不,沒有憤怒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憤怒是讓人前進的動力,是讓人奮發圖強的力量來源。就正如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目睹山河破碎,朝廷的腐敗無能,一怒之下,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即使寒暑冬夏,苦練不輟,終於練成了岳家槍,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之中。正因他的加入,才可以成功擊敗金人。他亦因著憤怒所蘊涵的力量讓他憤然選擇為國捐軀,精忠報國,勇於站在前線,不畏懼死亡。這均是他對朝廷無能而激於的義憤,成為抗金英雄,報效國家,造福百姓,他同時也因此受後人尊敬,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還有就是那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中年逐漸失去聽覺,無法聽到音律,命運的播弄或會令他怒不可遏。可是他不甘向命運低頭,憤怒使他繼續前進,化悲憤為力量,寫出了命運交響曲,那沉重、駭人的三連音旋律抒發了他對命運的不滿以及怒吼,亦令人注意到他的才華,樂迷聽了無不感動,死後受後人推崇,名聲遠揚。如果他不憤怒,又怎會有前進的驅動力,若他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那又怎會有這家喻戶曉的作品?

由此可見,無論是岳飛因憤怒而習武,精忠報國,還是貝多芬對命運的怒吼而創作的命運交響曲,均是因憤怒而推動他們發奮圖強,不輕易言敗。正如詹天佑所說:「憤怒是人們奮發向上,突破困難的動力。」

除此之外,憤怒亦是伸張正義的條件,當人們面對不公的事情,就會讓人憤然起義。而這是「義怒」,受理性控制。就正如馬拉拉為婦女爭取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她雖被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女性接受教育,但馬拉拉仍繼續學業,還致函予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她義憤填膺,因著對這制度的不滿,而不斷為婦女和兒童發聲,終感動世人,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更是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她正因「義憤」,維護了個人及社會的權益,締結更美好、理想的社會。面對這大是大非,不表達憤怒,社會只會陷入麻木不仁,冷酷無情的境地。

然而,憤怒同樣會成為人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要知道,憤怒能燃起更深層的憤怒,因它來自內心深處的傷害,結果也只能造成傷害;又因它源於隱伏的仇恨,結果也只會引爆更大的仇恨。憤怒的後果往往會帶來不好的事情,小則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大則觸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造成更大、更廣的傷害,因它讓人失去理智,作出錯誤的決定。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憤怒對別人有害,但憤怒的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正如三國演義中張飛因二哥關羽被殺,感到怒火沖天,要為二哥報仇,但將士未能完成任務,張飛便盛怒施責,懲罰二人,士兵感到不忿,冲冠眦裂,將他殺害。若張飛不是被憤怒所控制,遷怒於士兵,他便不會為此付上代價,丟失性命。同樣地,士兵如能理性控制一時的憤怒,便不會失去一個如此驍勇善戰的帶領者。此外,三國中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之計,一怒之下,誤斬蔡瑁、張允兩名水軍大將,導致水軍無人指揮,實力銳減,終致失敗。由此可見,當人被憤怒所控制時,容易失去理智,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最終付上沉重的代價。名人奧捷爾說過:「人們常常用憤怒填補理智的空白。」這就如上述二人因憤怒而失去理性,被這情緒操控,令自己付上代價。

總結言之,憤怒如同汽油,如果你能善用它,它就會成為動力,一種前進的動力,但它一旦失控,就會釀成悲劇。當人被憤怒所控制,就像被激怒的鬥牛一般,被玩耍於獸欄之中,失去理智,既禍及他人,又傷害自己。可當人面對正義、和平及公正受到褻瀆時,而爆發的憤怒,是由良知引導,受理性控制,正是面對苦難與死亡也無所畏懼的「義怒」。因這理性憤怒是為了尋找希望的曙光,為正義、為國家,為民族而發的真性情,如鳳凰涅槃之火,為追求永恆的價值,即使捨身而自焚如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正所謂憤怒能推醒人們沉醉無知的心,是讓人們清醒的偉大動力。由此可見,憤怒是一把雙刃刀,即能成為前進及伸張正義的驅動力,亦會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