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華服中所表現的自然體現

華服對華夏文化都有著的深遠的影響,服裝的設計和背後故事見證華夏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衰榮變遷。它們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轉達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懷及對自然的贊美。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貫徹古代造物設計,是以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價值方向,即從人考察自然,又從自然考察人,以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角度出發。因此,華服工藝設計裡的平面裁剪、五行思想等也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

為繼承傳統,華服在裁剪製作中一直採用平面裁剪。衣片上無褶無省,運用簡潔的幾何形作為服飾廓形,以人體局部為支撐點,採用層疊、分割和組合等手法縫製而成。華服的用料非常講究,且用料一般都大,所以華服的形制是非常寬大的,無論是唐朝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襴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但是當人穿著後,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衣袖就會隨人體的運動而形成優美的流線。

此外,華服衣與裳的設計裁剪,雖然用料大,但一旦穿起來,便會隨著人的身體結構,形成曼妙靈動的流線,使人的活動在遊刃有餘之外,也顯示出軒敞的自然之美。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理念崇尚寬博大氣、含蓄自然的審美模式和虛實相生、有無合一的藝術創作風格。傳承了中國戒奢以儉的傳統觀念,不浪費,尊重自然,也傳承了中國古代生存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這種哲學觀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維護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

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崇拜,構建起陰陽五行思想,「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是一切物質構成的本源,也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老哲學體系的典型代表。這也在華服中有所體現,例如:秦朝五行缺水,所以將黑色作為皇袍的主要顏色。華服中色彩的使用以深色為貴,淺色次之,正式禮服常用深沉的織錦圖紋,以深色為主並飾以華麗的刺繡,而一般常服則多用淺色。到了東漢,師法五行思想,改為「五時」,對應五行的五色,既春青、夏赤、季夏黃、秋白和冬黑,華服遵循著五行五色體系一直延用到清代。這樣更能表現華夏民族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現在無論是中、港、台等華夏地區,華服已日漸式微,有華服愛好者穿著華服上街甚至被認為和服或韓服,而且年輕人對華服的天人合一,嚮往自然的精神,認識漸漸減少。幸好,還有一部分華服愛好者在為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致力維護華服的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而竭盡所能。我衷心希望華服的文化精神可能繼續傳延下去,讓我們的後輩也能體現到人與自然之和諧美。


林翼勳博士評語

於華服之理念與傳承有細致之論述,具見愛護鍾意之情懷。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1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