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知己
- 作者: 葉曉曦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9-1
- 學校: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常言道:「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在茫茫人海中遇一知己的確不易,可見知己難求。但何謂知己?它又有何難能可貴之處?到底如何才能尋得自己的知己?相信納蘭性德和顧貞觀的故事能解答一二。
顧貞觀有一好友吳兆騫,他是江南才子,卻因丁酉科場案被牽連,流放至東北寧古塔。那是荒寒之地,加上已被流放了十多年,他受的苦可想而知。十年間,顧貞觀為營救他到處奔走,更寫了二闕「金縷曲」,表示自己會信守承諾,希望吳兆驀能堅持,等待他的相救。
後來顧貞觀與納蘭性德相遇,他們皆才氣橫溢,惺惺相惜,一見如故,成為了知己。他被那二闕「金縷曲」所感動,也從中得知吳兆騫的遭遇和顧貞觀的悲痛。在顧貞觀的請求下,他沒有猶疑,當場答應了營救吳兆騫,並且接受了以五年為期的額外要求。而且他更不惜借助了自己父親作為相國的權力,幫助這一個他素未謀面的吳兆騫。
這種仗義令我嘆為觀止,亦深知他們間的情誼。要知道,納蘭性德身為相國之子,名門望族,可謂早已飛黃騰達,幫助吳兆騫對於自己並無任何益處。更重要的是,納蘭性德與吳兆騫根本素不相識,他何必為一個陌生人費盡心力呢?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他大可拒絕,可是他沒有。他僅僅基於與顧貞觀「知己」的情誼,所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擔心等於我的擔心。納蘭性德不用顧貞觀多言、不用別人囑咐提醒,一力承擔救援之事,並為此不遺餘力。他還拜託父親營救,身為相國的父親竟要救一個犯人,傳了出去實在有失身份,也很不合理,必定引起一片譁然和眾人的質疑,無疑,納蘭性德是花盡心思才能說服他的父親,可看出他是如此盡力幫助顧貞觀,就如自己的份內事般,為知己兩肋插刀。最後,他在五年限期內把吳兆騫救回京,實現了他的承諾,解了貞觀一直以來的心結。
兩人間的情誼更成為一時佳話。他們從相識到成為知己只是僅僅數天,但他們比其他人都更欣賞對方,賞識、傾倒於彼此的才華和文采。大家惺惺相惜,樂於相聚,一同研究詩詞歌賦,更深刻感受詩詞中傳達的感情,這或許就是「知音」了。就像納蘭讀了兩闕「金縷曲」後,深深被打動,才毅然參與救援。而且,納蘭清楚顧貞觀為朋友赴湯蹈火的俠義、顧貞觀亦感嘆、尊祟納蘭義氣相助的高義。這段關係中,大家都彼此欣賞、尊敬、仰慕。這就是知己最真實的寫照。
知己永遠不計較利害得失。納蘭性德地位顯赫,營救一事顯然無法帶給他任何好處,可是他不在意、不計較自己會有什麼損失。身為知己,為他解難成為自己的責任,一切只基於義。知己注重的不是利害得失,而是彼此的情誼。凡事為對方著想、感同身受,再義不容辭為對方伸出援手,「當你遇到困難,隨時都能找我」,這樣的一句勝過千言萬語,也勝過任何虛榮利誘。當你尋到知己,你能夠放心,因為背後永遠有人能依靠,有人會施予援手,不用獨自面對一切。這便是知己的可貴之處。
知己亦彼此相知,傾心吐意,推心置腹。顧貞觀之所以傾訴納蘭性德埋藏已久的心事,是因他知道納蘭仗義、爽朗、熱心腸,會助他一臂之力,亦深信他會遵守承諾,付諸行動營救,而不是紙上談兵,或敷衍、草草了事。況且這事困擾他十多年,每當提起,都令他悲痛不已,必定無法輕易與別人透露,但對於納蘭性德,他能夠坦誠相對,是因他清楚納蘭的人格,了解、放心把這件事放心交託給他,而無後顧之憂。
納蘭性德和顧貞觀不就是世間所說的知己嗎?但為何現今卻越來越難實踐這種情誼?你身邊有一位彼此相知,不計較利益,優先考慮你的知己嗎?這種仗義的人現在恐怕寥寥無幾。社會凡事與利益掛鉤,人們變得功利。當有朋友向你求助,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對我有甚麼好處?」、「會不會浪費我的時間」、「會不會損失一些金錢?」你首先考慮的,永遠是自己,朋友的逼切和困難,只是你行有餘力時才會考慮的。
人們常說朋友間「講錢傷感情」,其實我有點疑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如此脆弱?為什麼談及金錢便能影響大家的感情?不是也有很多人說「錢財身外物」嗎?但事實是我輕視了金錢的誘惑,現今世代,權力、金錢遠勝於感情。人與人交往的本質著重利益交換,而不是純粹的相知、交心。但如果主角是納蘭性德和顧貞觀,不管那一方有金錢上的問題,我相信雙方都會義不容辭協助。因為他們清楚對方的人格,不會瞞騙、違背承諾,也會為對方做的事感恩圖報。而且知己的事就是我的事,為此事著力便成我的責任,他們並無道理拒絕對方的求助。
他們的友情能被世人傳頌, 是因彼此的情誼在現代社會實在太過難得。現代人與其單單仰慕、 讚揚他們的友誼,倒不如以他們為榜樣,嘗試以人為本,誠心對待你的朋友,知己可能會因而誕生。
林翼勳博士評語
但以某一實例作詳細之詮釋,雖語繁而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