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模仿缺乏個性

在文學界有句俗話:「天下文章,一大抄」。此話雖有些過於偏頗,卻也正說明前人優秀文章;確實會吸引人爭相模仿。說起模仿,有人認為這是抄襲,也有覺得模仿會失去個性。而我的想法卻恰恰相反。模仿非但不會失去個性,反而能豐富自身,突出個性。

靈感爆發,舉筆成詩,此乃詩人創作的過程。創作往往離不開對前人的模仿和吸收。北宋文學家辛棄疾以詞聞名於世,可誰知,這位文豪早年卻因模仿李清照而出名。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提筆所寫的「微雨雜雲愁永夜,當時只道是尋常」。其中基調仍見李清照的影子。相較於李清照的詞,《青玉案·元夕》中的情感及獨特的憂愁,何不是非者個性之表現?再如徐凝的《廬山瀑布》一詩中,通篇對廬山瀑布的比喻,仍是模仿李白,極具想像和震撼的《望廬山瀑布》而生。與李白是有想像空間和奔放的詩不同,徐凝的詩雖有不足和粗硬之處,可當中「一條界破青山色」的白練,卻是涵納這位現實主義詩人對於生命川流不息的感嘆和人生哲理。亦是吸收前人之手法,而表達自身個性的事例。

然則,有人反駁道,模仿易於失去自我,找不出自身之特色,此言差矣!橫看中日服裝文化,於唐朝時,日本服裝全盤模仿唐裝。同時又以花卉作為點綴長裳、短衣作為整體設計思路。可為何世人要將和服和唐裝區分開?其根本原因,不正是因各有特色。雖同以花卉為綴,唐裝重在花卉形狀,大小一致,左右對稱。和服雖仿於唐裝,日本卻能根據自身文化,編織技術等原因,放棄唐裝花卉的精細,改以形狀不一,大小不同的花卉圖案來點綴,才能形成如今的和服,形成獨有的日本文化。

所以,模仿非但不會如反對者所言的找不到特色,反而能夠令我們找出自身優缺之處,從而突出自身個性。除文化例外,在社會制度上,亦有體現。

我國建國之初,為解決貧困,生活素質等問題,仍效仿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經濟模式。蘇聯以資產國有化、一體化,我國亦有「人民公社」、「手工業合作社」。蘇聯以重工業為基礎,完成對共產國家建設,我國也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要政策。然而,我國之所以能強兵富國,改善生活,反而是依靠自身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因這制度聞名於世。在我國模仿蘇聯的過程中發現,蘇聯之所以成功,是甚於雄厚的工業技術和基礎,我國卻沒有。由此,我國根據自身人口多,市場巨大的優勢,轉而發展農業,吸引外資,由重點建設工業,改為發展第三行業經濟,半開放市場。同時,保留原本制的高效集中的工作能力。以突出自身優勢,從而未能創造出具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總而言之,模仿不僅不會令我們失去個性,反而能從中找出優缺,完善自我,以突顯個性與特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