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拒絕
- 作者: 曾善榆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1-3
- 學校: 葵涌循道中學
拒絕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往往是帶著情緒出發的。當我們失去熱情,我們會拒絕前進;當我們沒有共情,我們會拒絕與人交往;當我們力有不逮,我們也會拒絕執行。所以,我認為拒絕是否是一件壞事,要通過感情出發點判斷。
首先,拒絕會被人說成壞事,往往是因對方表現出冷漠無情的情緒,刺痛人心,猶如冬天裏潑來的冷水,刺骨、寒心。這種拒絕也如同觀看施暴的旁觀者,他們沒有動手,也沒有救助。正如有人面對太人被納粹黨無情殺害而無動於衷,因為他說自己又不是猶太人;對敘利亞戰爭中的難民冷眼相待,只因自己與他們沒有關係。這樣冷漠、自私的態度,最後往往換來的是當自己身處絕境時,找不到援助之手。因為所有人都因自私而拒絕幫助,從而助長暴力的萌芽,甚至蔓延到自己身上,最終害人害己。這樣的惡果不是來源於拒絕這一行為,而是那冷漠無情的態度拒絕伸出援友手,卻不是以悲憤的心情去拒絕暴行的發生。
所以,當以正面的態度去拒絕一件惡行,不正是一件好事嗎?民國初時,社會開始拒絕女性紮腳,解放了女性在多年來僵化審美的壓迫,還女性一個健康的身體。現今,越來越多人拒絕觀看動物表演、拒絕購買動物皮毛的衣服,以打擊黑心商家,減少濫殺動物,近年更流行拒絕塑膠餐具以保護大自然等。這些都是以善意、保護之名所做出的拒絕,而這也確實改善了人的生活,社會不再有壓迫女性的審美觀,少了鯊魚皮製的衣品,牠們暫時脫離了滅絕的危機。因此,拒絕一些事、一些行為,也是可以帶來好處的。
而對個人而言,懂得拒絕也是一種即時止損。在漢朝,有管寧、華歆兩人,他們本是好朋友,但在種種不相同的生活態度下,他們絕交了,沒有吵架。管寧是個不易被外界影響的人,最後也成為隱士;而華歆總是被外物吸引,最後成為大夫。他們知道自己與對方是兩類人,為了避免紛爭,也為了避免影響自己的初心,他們拒絕來往。這或許看起來絕情,但是我覺得能即時拒絕一段難共情的關係,也是滅少未來爭吵帶來的痛苦,也讓自己找到真正的良友,才能提升自己。
當然,學會拒絕也是需要智慧的,否則引起誤會,可能會造成另一種傷害。這或許要高情商的說話技巧,大方得體的處理手法,然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所以,我想能有一個真誠、明辨事理的態度更為重要。正如工作上,面對我們無法處理的工作,總是要拒絕的,這樣的拒絕不是討厭,而是重視,正因為重視而不能因自己能力不足而隨意完成。所以剛剛學彈琴的人不會立刻去比賽,剛剛會看書的人不會立刻出版小說等等,那當時拒絕的態度應該是真誠、出於本心的,而不是隨意拒絕,事後後悔的。我想當我們能以此得到別人的理解,就算再笨的口才,也能在拒絕時得到支持。
總而言之,拒絕本身不分好壞,只是受當時態度而決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