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
- 作者: 吳旻郗
- 寫作年級: F4
- 寫作日期: 2024-3
- 學校: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自古以來,讀書此回事從未缺席過。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讀書的效果大得無法想像,但現代人讀著讀著,就說「讀書無用」,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人皆膚淺,尚未明白讀書的可貴之處。言歸正傳,讀書是要滲進表皮去看清本質才能發現,發現此奧秘自此至終助人解除疑惑,彌補自身不足,更能吸取前人的教訓以推動人類持續進步,開創新的局面。
最老套的說法,讀書能夠解除疑惑,使人能乘風破浪,奮勇前進。韓愈說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初生如同一張白紙空空如也、毫無用處,而讀書正正能為此白紙填滿琳瑯滿目的知識,讓我們十萬個為甚麼有了圓滿的答案。而讀書使人增長知識,去除無知,由四書五經至到中英數通,讀書都為人們提供形形色色的知識。由西方愛迪生以書為枕,不明問書,從書本中吸收大量知識,經過數十萬的斬荊披棘,最後有高達二千多項發明。讀書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難妙法,但他必能助你踏上成功的旅途,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助你開一扇門,但還要看鑰匙型號同門是否配對好,成為「大用」。然而,沒有讀書者把鑰匙,只能花更多時間、精力去撬鎖。
事實上,不論甚麼學習範疇,但憑獨自思考而不讀書,難以釐清對錯,容易令人生路上走冤枉路。相反,讀書不只是知識,亦能彌補自身不足,從書中改變靈魂、氣質、性格,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生能重溫課堂內容使邏輯更清楚;老人能看報紙「不出戶,知天下」,增廣見聞。明朝醫師李時珍為了更了解民間藥材配方,借助農夫、工匠的筆記和取許多經驗單方,若此名沒有借助民間配方,怎能為他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綱》增添色彩?更新者讀自一人難以發現自身不足,終只會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而讀書的出現如同一位益友,提醒自己有甚麼地方可以改進,有甚麼行為可以學習。荀子言道:「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所言正是如此,可見讀書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從外物學習而有所進步。
再者,讀書能夠汲取前人的教訓,以史為鑒,以免歷史不幸事件重蹈覆轍。唐太宗有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經常閱讀史書,更常以亡隋為戒,警醒自己克己復禮,終於讓隋末動盪的局勢得以安穩,開創著名的「貞觀之治」,可見對歷史頻繁回望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我們可以從史書中仔細了解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慢慢回味反思。村上春樹的月刊《文藝春秋》記錄一位侵華日軍的所見所聞,透過讀書,吸取對世界的提醒,例如暴力與殘殺和反人類的作法,代價與後果清晰清晰展露眼前,使人類發展不會不進則退,開創全新的局面。
有人也許質疑,那些數學方程式、文言文等知識對人生幫助不大,難道超市買菜需要用到三角函數?日常與同學溝通需要用到「之乎者也」嗎?但是,我們常常忽略學習的要點,即使學習到的技能派不上用場,但讀書自身已有幫助。今年腦科學研究發現,當人定期閱讀吸收新知識,會啟動大腦不同神經細胞,維持人腦部的可塑性。因此,日常談話、衣服品味、想像力皆可提升。例如數學方程,能夠鍛鍊大腦的思考能力,日常決策保持理智;猶如讀文言文有助明白古人的思維自衛,使眼界更加廣闊,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更多人情世故。難怪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本五花八門,例如漫畫書或雜誌書,當我們生命中經歷低谷,使我們樂以忘憂,更能推動我們跨越困境,又何嘗不是讀書為生活帶來的用途?
那麼,如何把讀書發揮成「大用」?俗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別錯理解認為讀萬卷書無用!恰恰相反,讀萬卷書才能為我們行萬里路鋪好基礎,以行萬里路回饋讀過的書,親身體會,慢慢回味。若你沒有讀書,去欣賞岳陽樓時,只能看到一個樓宇,看到有黃色的帽子和專紅的牆身;但我有看過范仲淹的散文,我看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明白到遷客騷人觸景所生的情懷。可見,當你讀書後,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走過的路、閱過的人,皆會生情。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讀書如同品茶一樣,書之味,一品復一嘗,它不會稍縱即逝,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酵,帶給人生漫長的回甘。願我們明白讀書之益以「終身學習」,斬荊披棘,超越自身,為社會作出貢獻。
林翼勳博士評語
從多方面闡述讀書之用,合乎情理而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