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多端的中國文字故事
- 作者: 李穎汶
- 寫作年級: P6
- 寫作日期: 2014-4
- 學校: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中國文字是繼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後,另一種在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透過文字,我們能夠傳達達意、表達思想。但你又知不知道是誰創造文字的嗎?不錯,就是偉人──倉頡了!他通過細心的觀察,創造了最初的中國文字。而甲骨文則是現時發現最早的漢字。隨後,秦始皇於統一六國後,把文字統一化,簡化為小篆。後來,漢字更出現了隸書、行書、草書以及楷書。而楷書亦是現時我們所書寫的字體。
另外,在漢代的時候,學者把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歸納成為六種類型,稱為「六書」。「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以及假借。當中,象形及指事為「造字法」;會意及形聲為「組字法」;而轉注及假借則為「用字法」。
除此之外,漢字有一個的特點──就是在每一個文字背後亦有一個故事。例如:「安」這個字在底部有一個女字,其實是因為一個縣官出門巡查,突然一個婦人攔在路中間,把手上的草帽往頭上一蓋,一臉晦氣的樣子。事實上,婦人只是給縣官一個啞謎:婦人戴上草帽,是一個「安」字,婦人只不過是向縣官請安而已。又例如:「鬧」這個字,其實是原於東晉書法名家王羲之,在他做官的時候,每天都有人上門拜訪,弄得門口水洩不通。一天,他的朋友來到他的府上,王羲之說他的府上不像一個家,像一個集市。他的朋友就說道「門」裏擺一個集市,就是一個「鬧」字了。他續說王羲之的家正是門庭若市,十分熱鬧。因此「鬧」這個字就表達了喧嘩、吵雜的意思了。
漢字是集合了古人對社會以及自然現象而提煉出的精華,當中的哲理以及古人的聰明才智,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你在將來書寫每一個漢字的時候,都能想一想在文字背後的一個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