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現代價值
- 作者: 吳家雯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09
- 學校: 北角協同中學
作為四書之一的《論語》,由古至今啟發了不少莘莘學子,而孔子的思想及智慧,更是發人深省和值得學習。《論語》這部名著,雖然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但它仍對後世甚至是現代的思想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亦有其現代價值。面對急速進步的現今社會,很多的傳統文化,會隨著時日的流逝而逐漸被遺忘和褪色,不過,依然有不少植根在我們心內,根深柢固的,如孔子所提出「仁愛」的思想。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也就是愛人。「孝悌為仁之本。」則解釋了仁是以子女對父母的自然感情,和兄弟之間的感情為基礎,向下延伸的愛。以一般人之間的親子關係,再擴大至只有淡薄血緣關係的人,或完全沒有血緣關係之人的倫理。但「仁」,卻並不是單純的博愛主義。首先想到的是別人,而非自己,這才是「仁」。而從我們的身邊開始著手,表現以關懷為基礎的行為,再逐漸擴而遠之,這則是行「仁」的方法。在現今社會,一直以來,除親人對我們有「仁愛」外,社會上都有不少捨己為人的人,例如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救人工作的消防員,保護市民性命安全的警務人員,拯救病情危急的醫護人員等等,都是抱著一顆仁心履行他們的工作。
然而,最讓我感覺到仁愛的當代意義及現代價值之時,就要數震撼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的汶川大地震。雖然事隔已有一段日子,但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救人場面,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那一群不顧自身安危,在隨時會倒下來的瓦礫堆中救人的人,他們不一定只是醫護人員或拯救隊伍的軍人和公安,還有一群平凡的普通人──他們無分你我,不怕艱辛危險,努力拯救一個又一個被困水深火熱中的同胞。是什麼讓他們連自己的安全也不顧,致力去拯救那些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是什麼讓他們不計較任何利益,甚至不分晝夜地進行救急扶危的工作?也許就是孔子所倡導的「仁」,讓他們首先想到別人安全,讓他們無私的奉獻一己的力量,發掘被困的受災者,而並非先顧及自己的利益。
在是次大地震,仁愛之襟懷也在政府的行動中表現出來。當中尤以中國政府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次為平民的死難降下半旗。這不是指從前有大量平民死難時不降半旗是不仁的表現,只是那時代的中國政府較為保守,不輕易表露關懷民眾之情。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政府及其領導班子的思想也逐漸變得開放和理性,關懷老百性的行為也容易顯現出來。仁,固然是有範圍,也是有限的,但在來到不可抵抗的災難面前,仁愛也就超越了偏私,超越了家國之別,而家與國,也由此連成一線,融為一體。
「仁」跨越時空地貫徹於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品性之中。在現今傳統文化沒落的年代,似乎「仁」仍有它的存在價值,沒有被忽略,並仍能從每個人的心裡散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