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對於這幾個字,有些人認為不是很重要,應該把那些建築拆了,以騰出一些地來建房屋;有些人認為每一座歷史建築都很寶貴,要全都保留下來。你又覺得怎麼樣了?

位於中環的天星碼頭是旅客們遊覽維多利亞港景色的首選,近年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當中具有很深厚的歷史價值,而且這個碼頭也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的碼頭位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街交界,由木和禾稈草搭建而成,設計十分簡陋。

於1912年,第一代天星碼頭在原址重建,便成為了第二代碼頭。第二代碼頭採用了維多利亞式建築,上蓋以鋼鐵建成,用混凝土樁柱。

隨著1950年代的填海工程,此碼頭於1958年搬遷至愛丁堡廣場。第三代碼頭的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碼頭上設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送給天星碼頭的大鐘。它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每十五分鐘報一次時,是香港所剩無幾的舊式鐘樓。

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再度搬遷至現址(中環民光街),碼頭、鐘樓、皇后碼頭及大會堂碼頭的位置將會夷平作道路和商廈用途,因此引起很多人的不滿,觸發了多次示威及佔領事件。第四代的天星碼頭建築模仿第二代碼頭,使用維多利亞式建築。中央大樓頂部放置了由荷蘭購入的電子仿古鐘,上層設有展出有關天星小輪的物品的展覽廳,還設有多間商店,地面則是公眾休憩用地。八號碼頭的頂部原是觀景樓層,不過其後改成海事博物館,並於2013年2月26日開放。七號碼頭設有特色餐廳,頂部設置玻璃天窗,使陽光照射到室內。不過,新碼頭的設計評價好壞參半。

看完以上資料,相信你已經明白到中環天星碼頭的歷史價值。像天星碼頭這種的歷史建築多不勝數,我們應該好好保護這些建築,讓我們的後代認識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價值


林翼勳博士評語

以天星碼頭之變化滄桑,肯定其價值之餘,亦表出對歷史建築保護之重要訊息。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7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