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源於不自知
- 作者: 何美瑤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9-10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紛爭源於不自知」的典故來自《莊子》,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因為不自知所帶來的紛爭感觸頗深,就如白居易嘗盡人生百味後,得出了「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體悟。縱使稱功成名就,也只不過是在蝸牛角上的爭奪,縱然富貴百年,也只不過石火光中的一閃。
不自知終惹紛爭纏身,自取滅亡。三國時期的楊修可謂一代才子,憑藉出眾的才華得到曹操重用。然而他卻恃才傲物,為人處事鋒芒畢露,不安守本分。如廣為人知的「一盒酥」與「雞肋暗號」事件,楊修喧賓奪主的行為逾越出格,犯了敏感多疑的曹操的忌諱而不自知。積怨多日,曹操終對昔日重臣下殺手。一代才子之死,可謂令人歎息,但這或許也是命中註定——身處風口浪尖而不自知本分,終招致滅頂之災。相反,自知本分,能於亂世中保全性命,正如司馬懿出身世家門閥,雖天資聰慧,但自知曹操對他有所防備,故為人謹慎低調,懂得收斂鋒芒。亦因此得以保全性命,更好地為國效力。
不自知終使社會混亂,國運衰落。中國古代黨爭激烈,往往會淪為意氣之爭,而對立雙方也常把黨派利益置於國家、社會利益之上,不關心百姓福祉與國家安危,苦苦追求名利、著力於眼前的輸贏。如唐代牛李黨爭,雙方執念不一,而為了成為贏家,他們勾結宦官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使朝政日益混亂、吏治腐敗,自此國無善政,令唐末統治越發岌岌可危,促使唐朝步向滅亡。相反,自知渺小才能使國昌民順。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畔不為所動,只因他深知在國家面前,個人利益微不足道。他明白若是他與廉頗相鬥,秦國趁虛而入,屆時趙國將亡。他的識大體令廉頗受感化,兩人成為互相的得力搭檔,團結一心為國家富強做貢獻。
不自知致使世界陷於災難,民不聊生。希特拉以自身民族為傲,認為只有日爾曼民族才是最優秀的,並對猶太人百般厭惡藐視,做出令人髮指的殘暴惡行——種族屠殺。他被自大與傲慢蒙蔽心智,執著於對外擴張,令世界各國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無法安生,終日苦於苟全性命;相反,自知能使世界攜手共進。中國近代發展一帶一路,秉承以地區經濟合作的形式,與周邊各國達成共識。不追求一人獨大,而是互幫互助,才能共同步向繁榮,推動世界進步。
浮生若夢,人們若是一昧的追求功名而失去對自我的認知,便可謂一葉障目,得了短暫的榮華,卻遺留憾無窮。只有知天命、識天理,才能避開紛爭,做到「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林翼勳博士評語
從文化歷史為證,指出不自知之禍害,讀後可為人生之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