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作者: 歐凱欣
  • 寫作年級: F4
  • 寫作日期: 2019-3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冬天蕭瑟,萬物調零,遠遠望去,只有臘梅,在淩寒獨自開,臘梅深知寒冬不適宜,萬物共存,但他依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這個世界在寒冷中添上生氣,昭示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貫穿生命的蓬勃。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突破自身限制應有的態度。貝多芬,這三個字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他與「知其不可而為之」有了關係,你可能不知。當貝多芬徜徉在音樂的世界,享受音樂的幸福時,他的聽力下降,導致最後的耳聾。耳聾帶給他的打擊很大,一個音樂家怎麼沒有聽力呢?音樂與他的距離愈拉愈遠。但是他沒有放棄,他內心的責任感告訴他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在耳聾的情況下,也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貝多芬做了連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突破了自己,戰勝了困難。他為了一個虛幻的信念,終日奔波勞累,無所畏懼。面對他自己身體的殘缺,他也不曾埋怨,從未動搖心態,因為他知道既然上天與他開玩笑,那自己就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來回應上天的考驗。。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執著,一份信念,他給人類帶來無數個不可能成功,但最後成功的機會。曾經,中國導彈系統一片空白,直到今天,中國是躍進世界國防實力強大的國家之列,那是因為有他——錢學森。他是國際著名的中國空氣動力學家和系統科學家,當年的他因為中國有難,放棄在美國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國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不怕這個任務的艱辛,不怕失敗的後果,他也不怕別人對他的流言蜚語。於是,一個奇跡便由此誕生,他明知道這是一個艱難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沒有放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中國在不到三十年便實現了「兩彈一星」。或許錢學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所有人都把「不可能」當成逃避困難的藉口,只有錢學森才會無論道路有多大困難都會勇敢去做。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可能」,但我們不能安之若命的,而是以「知己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成為前進的動力。

有人說,知其不可為為而為之,是逆天而行。但俗話說:「努力者未必能成功,但成功者沒有一個不經過努力。」因此,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就好像古人陶淵明,他雖然回到田園回得平凡又自在,拋去塵世的憂慮與瑣碎,但他同時卻拋棄了天下蒼生,他寒窗苦讀十年,又有何用呢?本來滿腔熱誠,心懷天下,只因官場黑暗,便毅然選擇歸隱。所以我們應不懼怕一切困難,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懷上心頭吧!

人們只會驚羨成功那一刻的明艷,從不理會成功背後的那份精神。當時的芽,如缺少浸透了奮鬥的淚泉,撒滿了犧牲的血雨,又怎能豐收?凡事有種信念,叫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命運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道路也應由自己選擇。就讓大家都具備這種精神,令這個世界不停進步,創造出更多奇蹟。


林翼勳博士評語

闡「知其不可而為」之理,亦人生觀之宣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