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獨居老人所見有感
- 作者: 文卓婷
- 寫作年級: F4
- 寫作日期: 2021
- 學校: 馬鞍山崇真中學
假若我能幸運地活到八十歲,那麼剛踏進十六歲的我才過了人生中的五分之一。對於年齡大我幾倍的長者們,無論從生活習慣、談吐和思維方式各方面,彼此之間都有著無何跨越的鴻溝。但是,因參與義工隊的探訪獨居老人活動,不但令我對待長者們的心態有所改變,而且還使我感觸萬分。
學校的義工隊老師在下午二時就出發了,老師帶著我到了邨內一個公屋單位,門外沒有門鈴,老師只好輕輕拍門但可惜沒人應答,後來加重拍門的力度才有人出來應門。老人拉開因日久失修而生銹的鐵閘,發出剌耳的吱吱聲,老人看見有人探訪,臉上堆滿笑容,趕緊把我們迎進去了。雖然我早有心理準備,知道老人家的居住環境不會太理想,但當我真正踏進老人家中,才親身了解到部分長者們的住所是多麼殘舊。除了門口生銹的鐵閘、鋪满塵埃的鞋櫃,天花板因潮濕而發霉和掉漆,甚至還有一股因長年沒有通風而產生的霉味撲面而來,環境之差實在令我皺起眉頭,更為老人平日的生活質素而擔憂。
安頓下來後,我們開始跟老人聊天,他介紹自己為陳伯,今年八十二歲,十多年前妻子因病去世,雖然有一個兒子,但兒子也已經成家立室,加上工作繁忙,根本不會來探望年事已高的父親,故此陳伯才成為我們口中的獨居老人。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陳伯有點耳背,跟他說話要大聲重複幾遍,故難怪剛才聽不到拍門聲。
我們聊東聊西,陳伯說起他的陳年舊事,他說他剛出生就碰上二次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還沒懂事便要經歷戰亂,敵軍在平民區的攻擊令人人心惶惶,雖然陳伯在戰亂中活了下來,但這段人生經歷對他們這一輩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因為經歷過戰爭,他們老一輩都有著堅强不屈的意志力。而陳伯在言語間都透露出思念妻子之情,他向我們展示他們的照片,他的老伴這裏不好,那裏不好,但眼神間都流露著滿滿的愛意和懷念。
雖然戰爭已經結束,陳伯的老伴也離世了,但一切都深刻地保存在陳伯的記憶裏。令我感到可惜的是陳伯的兒子。人人都說養兒防老,但事實上子女都有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人生,的確無法限制兒女必定要孝順父母,但在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都是以孝為先,如果陳伯的兒子當真孝順,陳伯家中的環境也未必落得如此田地,若能抽空探望,陳伯也未必會如此孤獨了。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我和老師便要離開了,陳伯起身走到殘舊的冰箱前拿出兩瓶益力多給我們,他不好意思地說:「沒有甚麼能招呼你們的,謝謝你們來探望我,以後要再來啊!」他熱情地向我們道別。我低頭看了手中的益力多,發現已過期了兩三天,我看了看陳伯的笑臉,覺得陳伯實在是很可愛,雖然家裏的環境不好,冰箱裏也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用他最好的東西招待我們。雖然益加多已經過期,不能飲用,但陳伯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的善意,實在令我感動。
經歷過大半個世紀的陳伯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一切隨緣。無論是戰爭的風浪和喪偶之痛,他都一一經歷過。在陳伯身上,我好像看到我那已經過世外婆的影子,她經歷過人生種種風浪,生兒育女,每天打兩份工作來維持生計,直至我這個孫女出生後更扛起照顧我的責任,但長大後的我卻沒有盡孝,沒有常常探望。可想而知,外婆和陳伯一樣都是十分孤單,可惜外婆已經去世,人死不能復生,我已經不能在外婆面前盡孝了。
香港依然有許多獨居老人,有些長者性格較內向和孤僻,不願到社區中心參加活動,沒有朋友朋的陪伴,他們只會越來越孤單,經過這一次探訪活動,我省悟了,明白到香港的弱勢社群的生活情況。而有些獨居老人並非無親無故,只是「親人們」像陌生人一樣,對自己不聞不問,我曾經都是如此,如今想起實在悔不當初。盼望那些依然能在父母前盡孝的子女們懂得珍惜眼前人,唯有珍惜,才能讓我們的人生少些遺憾,唯有珍惜,才能讓我們享受愛與被愛。
林翼勳博士評語
老人晚景淒涼,老伴先走,兒子為謀生而少探望他,幸為人豁達,經人生風浪而無怨。讀此報導,宜好好珍惜眼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