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作者: 陳家浩
- 寫作年級:
- 寫作日期: 2007
- 學校: 賽馬會體藝中學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受著自我閉固及絕對服從權威的性格影響,對不屬自己的事物,採取不聞、不問、不瞅、不理的態度。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正確人生態度嗎?
我認為要先弄清楚「在其位」及「謀其政」的定義。「在其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就是公民的意思;而狹義則個別的團體、隊伍裡的組員或代表。「謀其政」亦可分為好與壞,好的是指向別人提供自己專業的意見或經驗,從而表達關心關懷;壞的則指戀棧權力,為奪得聲勢而過度干預。所以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有好有不好,視乎情況而定。
以古代中國歷史史實為例,貴為人母的慈禧太后,竟然掌管大權,在多個部門設下自己的心腹如榮祿、袁世凱等,更沒有誠意下放權力予人民便貿然推出晚清改革,實質為一再拖延自己的權力,她之前更軟禁皇帝光緒。她的所作所為導致民不聊生、經濟蕭條。她那種為了權力霸道、野蠻地作了皇帝才可作的事,正正是「不在其位卻謀其政」的其中一個反面例子。
除慈禧外,我們亦可找到一些好的例子。身為一介公民的曹劌,不理會別人罵他「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挺身而出傳授軍事策略予君主,令國家軍隊能夠凱旋而歸。他正是本著正義愛國的心,誓保江山社稷及國家命脈的心去拯救國家。而他的「謀」,也只是經驗及軍事上的教導,並非為了真正的權力。所以換句話說,只要那人公正嚴明,而「謀」只為大局設想而「謀」,「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是可以成立的。
而在現今社會,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在學校中,校方、學生會是團體,校方在適當時候會為學生會傾談校規上的事宜。而學生會則會舉辦民主場去收集各同學(即個體戶)的意見。這種集腋成裘去達致一個共同的校規正正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背道而馳。因在學校中,每個成員也擔當著公民的角色,做任何事也只為學校好處著想。所以,學校可以套用這種方法。
擴闊一點來說,在社會上,剛剛有公民黨的崛起,是由余若薇帶領並且目標是為一眾香港公民向政府要求更自由民主的政制,他們只是議員,但他們同時是公民,有權利去捍衛及爭取應有的自由及享有這一切。而身為香港公民的我們,則可以去信各政府部門,表達自己的意見。就以房屋署為例,它在電視中仍不時宣傳呼籲青少年發表意見,一同創立美好和諧的社區。而早前的西九發展項目中,政府易採納了大學設計系學生的意見。由此可見只要能令社區發展得更完善,無論意見從那裡來,政府亦會欣然接受。總的來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並不能在香港這現今社會中繼續被採用。
香港是一個繁榮開放的社會,並會集腋成裘,爭取每一個值得採納的機會。儘管「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在古代曾出現惡劣的效果,只要我們小心謹慎,自會使香港發展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