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說孝

  • 作者: 吳均琳
  • 寫作年級: F4
  • 寫作日期: 2018-9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從石器時代走到今天,中國歷盡了滄桑,也展示了繁榮昌盛。這個泱泱大國,流傳著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在這五千多年來,為中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瑰寶,也為整個民族注入了靈魂。有人說,中國文化即是倫理道德。儒家甚至認為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是以父子為中心,父系家庭具有延續性、包容性、排他性等特點。而以倫常關係為主要維繫力量,使個人在家庭中,以至社會中有確定的角色和行為準則。這使個人成為家族的一部分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強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儒家的倫理道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當今社會,我們經常會聽聞關於「不孝」的報道,例如青少年因為沉迷遊戲,而辱罵或毆打父母;或者有些人因為追求名牌,而覬覦於父母的錢財,當父母的錢財不足以讓他們揮霍的時候,他們便會抱怨父母,嚴重的甚至會殺害父母;也有許多「上班族」以工作繁忙作為擋箭牌,置父母於不顧,把他們送去老人院,此等行為令人髮指。這些人就如同是「白眼狼」般恩將仇報,他們何嘗回想過父母也曾為了養育他們,而耗了大半輩子,背負養育子女的壓力?他們又何嘗想過要盡「孝」,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記得在中文課堂進行說話能力練習的時候,題目是這樣的:如果要教育兒童孝敬父母,「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蓆」、「王祥臥冰求鯉」,哪個故事更為適合?事實上,中國古代子女行孝的故事很多,都彰顯了中國人的孝道精神。有首歌是這樣唱的: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這個你,指的便是父母,父母就是我們的根。記得中文老師說過:「只要是孝順的人,就足以付托終生,因為孝順就是品德修養的表現。」

「孝」,確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古語云:「百行以孝為先」魯迅先生便實踐了這句話。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新界校長會舉辦的遊學團,有一天前往浙江紹興參觀魯迅先生的故居。原來魯迅先生並不愛他的妻子,令人氣結,但了解之後,你一定不會指責他。魯迅的妻子朱安,因為個性和善,待人親切,得魯迅母親的喜愛,因此魯迅母親便決定讓魯迅娶朱安過門。魯迅並不喜歡朱安,因她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魯迅,又怎會喜歡?但他又不忍拒絕母親,於是便接受了母親的要求,默默承受了這段婚姻,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順著他的母親。正因為孝是人的根,也是中國文化的體現,魯迅一生積極喚醒中國人,誓要救中國於水深火熱當中。近日,老師教《岳陽樓記》,說到傳統文人都有憂國憂民的抱負。我想,魯迅先生所體現的正是對家國的孝順。對家「孝」,則孝順父母,對國「孝」,則憂國憂民。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雖然「孝」的範圍很大,但「行」起來卻並不難。我們生為炎黃子孫,都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何況是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所謂「兄弟睦,孝在中」,我們應該弘揚孝道,把中國文化的根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林翼勳博士評語

正反申說,以見孝確是中華文化之核心,然平實可行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0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