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 作者: 吳紫嫣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19
- 學校: 賽馬會體藝中學
根,本也。所處之地為根,所思所想也為根,所言所論亦為根。在《康熙字典》中根字一義為植物生存之本,以根抓緊腳下土地,吸取營養,從而生根發芽。於人而言,文化為根,氏族為根,國家為根。
人的根,是從骨子裏,血肉裏,一代代傳下來文化,無怪老一輩排外。何謂禮義之邦?以禮待人,謹守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忠,忠於國,忠於君,忠於道,忠於己。於是乎,老一輩認為:忠於國,便不能崇洋媚外;忠於君,也不能不廉於政;忠於道,亦不能違法違心;忠於己,更該知道甚麼叫原則。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人坦蕩,敢作敢當。
儒家重仁義,墨家倡兼愛,道家依天道,法家重法制,其實萬法合一,殊途同歸,才為我們根裏的大同。茶道,教人禮:執壺者三傾壺,茗茶者三敲桌,公道杯分公道,喝茶喝七分,留餘地三分。書道,教人輕重:墨有濃淡,筆有輕重,有黑必留白,為人不可滿。武道,教人收放:點到即止,以柔制剛,四兩撥千斤。種種文化,蘊含不同的道。文化者,國之根也。
至若百家姓,如今有誰知曉「趙錢孫李」的氏族起源地?又有幾戶人家還留著泛黃的族譜?氏族,家之根。從小學我們學習如何稱呼家人、族人。昔日,數百口的氏族不算繁盛,如今,八口之家已屬罕有。然而,農曆新年,不論古今,山長水遠,也要回家渡歲,共嚐團年飯。此乃氏族的引力。從炎黃伊始,我們便分部落,分家,分戶。「同姓三分親」,當中情味,根之所在。
不容忘記的,還有踏足的土地,生而植根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祖先依黃河而生,順長江而活。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這盤踞的龍,名叫中國,三皇五帝腳下的土地。有時候,我們總覺得「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空氣清新,地方大,可是,請別忘記根之所在。身而為人,可以有異見,可以因某些事件而震怒,害怕,失望。其實這是對根之所在地的關注之情,不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每每想起電影《戰狼二》的結局,總是糾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害怕,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們真的不是生於一個和平的年代,可是,我們生於一個和平的國家。不管人在哪,心總繫著根。
文化,根也;姓氏,根也;國家,根也。根者,本也。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根本所在,唯一能做的是如何使它成為我們想要的根和本。假如,我們不重視自己的根,自己的本,又憑甚麼厭惡它,批評它?
須知道:根,本也。
林翼勳博士評語
細細闡釋,寓深情於文化探求之中。從文字以至文化以詮釋人之根本所在,並與國族之間之關係,從而激發「龍的傳人」當重視此一特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