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樂趣無窮的遊戲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多提倡「寓學習於遊戲」。誠然,學習過程牽涉的背誦操練難免枯燥乏味。相反,遊戲過程刺激,難度又會不斷提升,更可與友人一同取樂,滿足感油然而生。對莘莘學子來說,可以寓學習於遊戲是一大好福氣。其實,不只學習中可以有遊戲,學習本身更是一場樂趣無窮的遊戲。

學習和玩遊戲一樣,可以忘憂。小孩子在遊戲中會忘掉功課默書等煩惱,又會流連街上玩樂,忘記回家吃晚飯。不少古聖先賢也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廢枕忘餐,忘記個人得失,達到物我兩忘之境。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陶淵明所記的五柳先生亦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只古人能體會讀書之樂,對現今小孩來說學習也和遊戲一樣,可以自癒傷痛。提倡在難民營設立學校,除了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亦是為了改善飽經戰火的難民兒童的心理健康。當陶醉在書本的世界中時,這些兒童暫且能放下失去親人之苦,離鄉別井之痛。

究竟學習有何趣味,能如同遊戲能叫人忘掉生理需要和心理創傷?

學習和遊戲一樣,讓人從挑戰自己中得到滿足感。你可有聽過電子遊戲玩家在通關後發出一聲歡呼?電子遊戲的關卡難度依次遞增,對玩家技術和速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人們在多番嘗試後終於通關,便會產生巨大的成功感,繼而迷上遊戲。學習何嘗不是這樣?苦苦思索,找到一條問題的答案,眼前往往就會浮現一條更困難,更引人入勝的問題。以笛卡爾為例,在《沉思錄》中,他先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在得到「我思故我在」的答案後,眼前又浮現出「神是否存在」,「靈魂是否存在」等問題。隨著科技文明不斷進步,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理,卻永遠不會窮盡萬事萬物的奧秘,只會有更多問題,吸引無數智者一生沉浸在知識的汪洋中,做到「學而不已,圍棺乃止」。古語「學海無涯苦作舟」雖云苦,追尋學問卻是苦中有真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做學問有三種境界,從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到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正就是指人們在廢枕忘餐地探求後,終於找到問題答案,豁然開朗。可見過中的樂趣和滿足感,一定比電子遊戲玩家所得到的更深遠。

學習本是一場樂趣無窮的遊戲,現今學子卻多為功課測考所困,視學習為苦差,究竟循何秘道,才能得到學習之真趣?

最大的竅門在於看輕結果,重視過程,就像玩遊戲,如果過於計較勝負,輸了便大發脾氣,與玩伴反目,那麼只是徒添煩惱,何樂之有?學習本是為了提升個人修為,若為了「黃金屋」、「顏如玉」而讀書,對分數得失耿耿於懷,就不會體會到學習之樂趣,亦難有所成。雖然不必介懷結果,但學習過程中我們亦要竭盡所能才能樂在其中。試問如果有人因為遊戲輸贏不重要而消極地參與,甚或讓賽,他會享受遊戲嗎?恐怕不會吧!所以學習時我們務必重視過程,盡力而為,鍥而不捨地尋求問題答案,方可得學習之樂趣。

另外,與朋友一同學習,亦可增添趣味。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小孩愛玩的躲迷藏、數字球皆是集體遊戲,甚至電子遊戲玩家亦會組隊互相挑戰,切磋技術。學習時如果也有良師益友相伴,就可獲得更多樂趣。古代文人雅士就喜歡聚在一起研究詩詞歌賦,「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都是些著名例子。「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分析」,與友人讀書,既可增進感情,又能交流、辯論,從多角度了解書中內容,更覺樂趣無窮。反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閉門造車者難免成為井底之蛙,未能體會學習之樂趣,就如獨自遊戲終會覺得孤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學習當成一場樂趣無窮的遊戲,自然能事半而功倍,希望大家都能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情懷!


林翼勳博士評語

從多方析論,周至詳切,且引名人雋語為佐證,若能參照以學習,當事半功倍而樂趣無窮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3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