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並重,邁向成功
- 作者: 黃永驄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08-4-18
- 學校: 北角協同中學
從古到今,中國人就很看重「量」,什麼都希望以量取勝,這可能與中國勤奮耐勞的民族特性有關。要換成數學語言去表述的話,中國人喜歡加減數,「十」要從零開始,每次加一的遞增上去,整整進行十次運算求得,絕不能一開始就拿著「二」,再乘一個「五」以得出「十」。中國人向來認為以數量、份量取勝才是腳踏實地的表現,即使俗語有一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去勸勉世人不要終日把自己困起來瘋狂讀書,但仔細一看「行萬里路」的教誨,也有一個萬字,原來雲遊四海增廣見聞也要走個一萬里路才見足夠。原來又是「份量第一」。
對此,中國首席運動員、二零零四年奧運百一米跨欄金牌選手劉翔似乎是一大衝擊。劉翔近年來不斷在國際舞台上演「田徑場反擊戰」,於眾多黑人選手參賽的國際跨欄賽事技壓群雄,改變中國人無法在田徑賽事奪金的宿命,劉翔的成績無疑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不可不知的還有他在訓練方法上的大突破:他的教練孫海平為他設計了一套反傳統的訓練模式,捨棄重覆又重覆、密集再密集的訓練方式,提倡「減少無謂訓練次數,增加有效運動負荷」為訓練宗旨。結果造就了劉翔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也引發了中國人對傳統「先重量後重質」的觀念反思潮。
借金耀基先生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的話,中國人之普遍人格是「閉縮性」的。這種閉縮性人格其中一種特質是較固守傳統,在某程度上這種特質是中國人成功的基石:中國人對前人的教訓、經驗很尊重,不會浪費時間作多餘的提問,而立即按照傳統、通俗的方法去做事,從而比別人優先起步,也穩建了事情的基礎。然而今天社會瞬息萬變,談到只對「加減數」瞭如指掌的中國人,要應付充滿「四則運算」的社會,實顯得有點吃力。
其實中國人也有多變重質,不死操難練的一面,這是當然的,中國國粹──功夫就是最好的証據。
恕我孤陋,在我眼中,中國功夫是全世界最好的武術。好,在於它講求「質量兼備」。這好像與一般人對中國功夫的印象南轅北轍,中國功夫和運動訓練不是大同小異嗎?功夫不是講求穩打穩紮、練好馬步嗎?觀乎古今中國武術宗師都主張馬步穩紮、根基打好才能進入功夫的花花世界,「越練越疲勞,越疲勞越練」這十字真言就從他們雙腿的厚實肌肉滲透出來,哪來「質」的要求?非也!我把字眼一換,一切水落石出──「質」指武術中的「柔」;量指武術中的「剛」,「剛柔並濟」不就表現了中國功夫的「質重」之處嗎?再解說一下,事實上中國功夫的基礎要求確實甚高,花在基本動作體能的訓練量也確實不少,但這實沒有違反孫海平訓練劉翔時的宗旨,他們沒有作「無謂的訓練」。訓練量大只因確實需要大量訓練。此外中國武術招式之多變,精巧獨到又正是「有效的運動負荷」,既是「柔」,也是「質」。
也恕我寡聞,在武術這方面,西方國家流行的西洋拳,訓練方式依我所見就只有對著沙包打拳出腳,不斷鍛練,卻只有同一動作,沒什麼招式可言,確是有一點「越練越疲勞」的感覺……
萬物適時而變,劉翔的成功彷彿是在帶領中國人走一條新路,但中國能否抓緊這線成功之路的導航燈光還是言之尚早。試想像在中國國土上某所中學,正值放學時份,一名成績中規中矩的學生掩上教員休息室的門,來到老師面前,學生雙目炯炯,彷彿有一團火在瞳孔內燃燒;披著一頭銀絲、流露一身學者氣派的老師則戴著老花眼鏡,低頭批改學生的作業,望也不望學生一眼。突然,學生鼓起勇氣說道:「老師!減少無謂的溫書次數,增加有效的練習難度!」老師愣了一愣,放下手中工作,回過頭望著那幅被斜陽映照得一片金黃的掛牆賀詞,上面寫有四字「為國造士」,然後轉個頭回瞪那位同學,眼睛在透窗而入的夕陽光下也是著了火,怒火中燒地說道:「昨天的測驗,你沒有溫書嗎?」
言下之意,中國能否借鏡在各方面都有突破,關鍵是我們首先不能以「重質」為理由而疏於鍛鍊。零八年北京奧運將至,如我們能抓緊「質量並重」的要旨去籌辦之,甚或小市民也能把這要旨融會貫通,向外國人展示中國新的一面,此次奧運必然空前成功。中國,努力呀!
林翼勳博士評語
富思理,善比況,深期許,斯文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