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下出孝子 嚴師出高徒
- 作者: 張敏儀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3-3
- 學校: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
自古以來,我們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認為教子必須嚴厲,因此有「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一說,灌輸家教之道。但是,近年卻有另一種對立的西方思想流入,認為「獎賞才是教育的恩物」。但其實若雙管齊下,用兩種方法取長補短,才是教育下一代最好的方法。
三字經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為嚴格、鞭策才可以教出聽話、孝順甚至有成就的孩子,所以不少中國家庭覺得「打就是愛」,懲罰做錯事或不長進的孩子才有阻嚇性,使他們不敢怠慢不敢犯錯。
八大書法家之一的王羲之為了使兒子王獻之練好書法,要他在冰結三尺的情況下苦練字,更命令他必須用畢二十缸墨水來練習。這樣,他在父親的管教下才寫出一手好書法。由此可見,「嚴師出高徒」的確有可取之處,畢竟人天生有惰性,若長輩不嚴加管教,子女又怎會懂得孝順進取呢?正如韓非子所說:「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仁帝之下」鞭策、懲罰就好像用以琢磨一塊原石的利器,在嚴格細心的琢磨下,原石才可成為美玉,大放光彩。
另一方面,鼓勵和獎賞則是以積極的態度使子女發奮。教育學家說過:「若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學會充滿自信。」獎勵就好像放在跑到盡頭的獎盃一樣,給孩子一個實際又滿足到他們需要的目標,使他們為了得到獎盃而不斷努力向前跑。鮮魚行學校的校長推行了「糧油交齊功課獎勵計劃」鼓勵學生準時交功課和上學,以五百元紅包和捐助營養早餐作為獎品。而家貧的學生為了幫補家計和得到更多的零用錢,因此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在獲得獎品後充滿自信心,能力也因努力而得到提升。
但是,凡是都有兩面,每個方法也有利有弊。「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主張的嚴厲鞭策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令他們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做甚麼都不好,停濟不前。另一方面,若長輩一直獎勵孩子,他們也會過分著重物質名利,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和得著。久而久之,他們會誤以為獎勵是必然,不用努力也能得到。
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思想各有好有壞,主張亦有所不同。但為了使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變得更加全面,將「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和「獎賞是教育的恩物」雙管齊下,在教育的過程中適當的給予懲罰和獎勵,才是最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