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憤怒(師長)
- 作者: 陳傢鴻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8-3
- 學校: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憤怒引發人的行為便會帶來不同的後果、對錯。憤怒亦不一定針對人,也可以是事情本身。中國傳統中,學生是師長的後輩,理應尊重老師,但當師長遇到學生的憤怒,或學生遇到師長的憤怒,帶來言語上不尊敬和不理性的憤怒,作為學生或師長應如何處理憤怒?不論是師長或學生都要以正面態度去回應憤怒,或避免憤怒,理性改善,從而了解對方更多,作出理性決定。
毋庸置疑,就算是像孔子般的聖人也有憤怒的時候。孔子作為『萬世師表』,閱人無數,弟子也不少,在傳道、授業的途中學生和老師都會有原則上的不同,對信仰上的執著程度亦有不同。在這兩個前提下,孔子當然會對違反自己的原則和信仰的學生了以帶憤怒的責備。在《論語》中記載孔子罵人原來是針針見血的,而且都是小題大作,十分不理性。例如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宰予在白天睡了一覺就被他喻成爛木頭、糞土牆。遇到老師的無理取鬧,宰予卻能尊重孔子,毫無怨言,並改善自己。由此可見,老師發怒於學生是因為他知道學生本身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希望學生有自己的處世態度,原則以及對信仰的執著。所以憤怒對老師來說也是用心良苦。
「尊師重道」——在中國,老師的地位多次被突顯,學生都不會違反老師的教導,用心聽教。但到了現今,學生不時會作出挑戰老師的行為,可能是因為老師經常以權威處理學生的違規行為,使其覺得羞恥,從而種下憤怒的種子。師生關係對學習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師生關係不好會使學生不願意學習,如早年馬來西亞大學的一名女教授,她因為不滿一名印度女學生的成績而當眾責備那學生,還刻意中傷她,說印度人只懂抄功課,令那印度學生十分憤怒,導致師生不和。當眾責備學生,難道就可以令他們有所改善?性格好的則會有所改善;性格差的則會埋下憤怒的火種。由此可見,老師發怒也要帶有尊重成份,帶著理解的心態去告訴學生違規行為的不好。學生知道老師為自己著想,這樣才能使學生和老師互相了解之餘,還能共同進退,使教學相長。
現今社會都常論公平問題,憤怒也是因一個人的利益比另一個人的利益大才會產生,老師不應對學生有「差別待遇」,應人人平等,使學生知道自己對於其他人也是平等,從而避免憤怒。如古時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的弟子甚多,但每人出身不同,有貧困戶、家臣、貴族等。但孔子的弟子沒有因他有很多學生教導而認為有「差別待遇」,從而產生憤怒。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孔子身為老師,用仁義來教導學生,對他們人人平等,令他們沒有一絲憤意之餘,還令學生實踐仁義、造福社會。所以要避免憤怒,老師要先做到「兼愛無私,因材施教」。
憤怒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聖人也會憤怒,那麼凡人憤怒乃人之常情。有人說老師是各時代最重要的職業,我也十分認同。老師要在學生違反規則時用心調教,長遠地改善同學的不良本質;老師也要控制憤怒,明白一時的憤怒會使學生的惡行變本加厲,一發不可收拾。可是物極必反,老師也需要有憤怒的時候。但老師應如何、何時才是發怒的時機?作為老師應先定斷事件的嚴重性和後果才能理性地向同學發怒,這樣才能令學生知道自己的過錯,才能改善自己。在學生方面,學生在面對老師的憤怒也應沉默認錯,因一出口就會使老師怒火中燒、火上加油,使怒火越燒越旺。作為學生也要去理解老師的壓力,有時候老師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和處世態度,學生要明白老師憤怒並非全於自己,而是事情的本身,從而更了解老師的期望,並改善自己。這樣才能適當控制憤怒和化解憤怒,互相了解,一同進步,以亦師亦友的目標進發。
憤怒是人的基本情緒,憤怒的好壞誰也不能定斷,只怕世人隨意運用憤怒解決問題,使事情惡化,如老師般的「神職」也能理性控制憤怒,老師的學生也必能和老師一樣,未來社會也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