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
- 作者: 黃曉文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21-3
- 學校: 葵涌循道中學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從前,我們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開;立於青山,便想起青山嫵媚。如今,大海依舊寬闊,漂浮著的卻是工業污染;天空依然高遠,朦朧的卻是層層霧霾。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對「天人合一」這一境界的追求,希望與大自然相依共存。但卻事與願違。
在道德經裡,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句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此以後,中國人開始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境界。在古時候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愚公相信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致力於移山,一定可以把山移走,而最後,是靠感動了天帝,順應天道才得以把山移走。古人相信人類與上天是分不開的,天在人之上,而人就應該服從上天的旨意,順應天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我覺得古人對於「天人合一」的追求不止於此。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作為一個歷存千年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對於上天的探索也從未停止。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通過觀察天象得出中國特有的節氣和履歷,以方便人民的勞動耕作。古人為了追求「天人合一」,把星空的三垣命名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的紫微垣代表著紫禁城,是天帝的居所。古人們把觀測到的星座全部以人間所看到的命名,象徵著人與天融為一體。在天文的探索上,中國的發現並不落後於世界。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天文學還是哲學方面,中國人都希望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隨著時間的更迭,人們對「天人合一」的追求,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思想。「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類的命運始終與大自然的存在密切相關。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雖然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同時,也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的準確定位,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意蘊。「天人合一」 建立了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秩序。正如《道德經》中所說:「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身為法則。」只有道法自然,不違反天條,天地人才能和諧共處,達到天人合一,否則,必遭天譴。人類在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同時,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人類世界的發展,是建立在大自然的痛苦之上,這樣的行為,只會與「天人合一」的思想背道而馳。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則蘊於其中,人類也是世界生命的一環,我們應當遵守這一準則。或許,那憐憫的一揮手帶來的是更多的災難;或許,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的發生並非是冷漠,而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敬意和對這天然法則的恪守。
天地萬物是天然法則賦予的,人也是天地萬物之一。人類不應該奢求凌駕於天之上,通過破壞我們的環境來建立人類文明,這種做法無疑是在違背天道。因此,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才能與自然共生共存,和諧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順乎自然生,背乎自然亡,和諧共生,方能繁榮昌盛。
林翼勳博士評語
探究人天關係,總以和諧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