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憤怒
- 作者: 施昊均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0-8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常言道:「憤怒是一把雙刃劍」。憤怒帶來衝動,將愚昧的人斬於馬下;憤怒亦會帶來激情,帶領智慧的人一往無前。
憤怒是沉淪時的霹靂,是自我追求的警鐘。越國被吳國擊敗,失去家國。亡國的憤怒未使他萎靡不振,而是點燃了勾踐對吳國的復仇烈焰。他在每日吃飯、睡覺之前都要嚐苦膽,警醒並約束自己,勿忘亡國之恥。經過長期的準備,越王勾踐終於奪回了失地。越王化憤怒為力量,最終力挽狂瀾;然而無法化解憤怒,則將引火上身。三國名將周瑜,能文善武,卻無法開解憤怒之情。第一次與曹軍交戰,被諸葛亮占了便宜,周瑜心中不忿,導致金瘡迸裂;第二次周瑜引誘劉備至東吳將其殺害,不料被諸葛亮識破詭計,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又令得周瑜火冒三丈,舊病復發;第三次東吳與漢矛盾不解,周瑜三番五次要求劉備歸還荊州,並以幫助劉備攻取西川之名,實則攻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其計謀而不得。三次失敗令周瑜自尊心受到欺辱,使周瑜氣急敗壞,最後怒火攻心,不治身亡。周瑜不能控制憤怒而做出錯事,失去了大好前程;而越王化憤怒為動力,將憤怒作為前行的武器,造就了輝煌。因此,正確利用憤怒使人進步,化解憤怒才可行穩致遠。
憤怒是對社會不公的怒吼,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憤怒,喚醒民眾反抗社會的陰暗。從古至今,憤怒帶來社會變革。在暴秦的壓迫下,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吼出了被壓迫民眾對暴政的不滿,表達了人們對階級固化的反抗。晚清政府貪污腐敗,受外敵侵擾,國內風雨飄渺。孫中山怒其不爭,團結愛國人士,成立興中會,領導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帝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怒吼表達了革命先驅們在亂世中保全民族氣節的錚錚鐵骨。在不公義面前,憤怒的人們集腋成裘,憤怒的力量終將撼動腐朽的枷鎖,創造理想社會。但如果沒有對不公義的怒吼,人們將會變得麻木。魯迅在日本學醫歸國後看到刺眼的一幕,日本人捕獲一個中國間諜將要行刑,刑場之下圍觀的竟都是中國人。人們已對日軍處決國人之事麻木,在意識之中默許了這種侮辱行為。在刑場之下的歡呼聲中,魯迅才認清了中國人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而是麻木的精神。人人事不關己,只考慮自身利益而收斂了憤怒,這樣的社會將會是一潭死水,正義將在此走向末路。因此,憤怒的吼叫為社會帶來不同聲音,亦承載著多數人的利益,向不公義揮舞鐵拳,促使社會邁向更好的明天。
憤怒不是遷怒,向他人宣洩怒火,終將害人害己。憤怒就像一座活火山,爆發時總會牽連到他人。廉頗因藺相如官位大於他而遷怒藺相如,並揚言遇見藺相如便要羞辱他一番。而此時正值趙國與秦國交惡,局勢動盪,廉頗卻因為妒火而欲與藺相如內鬥,棄國家利益而不顧,因憤怒而造成誤判。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先,面對氣勢洶洶的廉頗處處遷就,不與廉頗爭執,以避免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的局面,確保趙國不從內部分解,令秦國得利。可見向他人宣洩怒火只會令局勢惡化,無法抑制的怒火將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而善於控制憤怒的人更能夠冷靜審視局勢,作出理性的抉擇,因此不應遷怒他人而要控制憤怒,理智應對。
正確使用憤怒這把雙刃劍是人人都應學習的。從美國處理疫情不力而遷怒中國之事中,我們亦能反省到肩負更大責任之人更應學會揮舞這把巨劍,惠其人民,而不是搬起這塊憤怒的石頭砸自己將走得更遠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