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改,「誰」之過?
- 作者: 曾志傑
- 寫作年級: F7
- 寫作日期: 2007-11
- 學校: 田家炳中學
二零零七年香港會考的考試報告,於日近現世,本年度會考的中、英課程皆有大改革,結果受到各方劣評,被斥英文卷過淺、中文卷試題被泄等。雖眾說紛紜,考試局仍一如以往,在報告中盡評考生答案陳腔濫調、人云亦云、意念單薄貧乏、語言無味、詞彙貧乏等。學生年年都犯這些錯,原因何在呢?難道他們沒有看這些報告?
毫無疑問,會考在香港已經成為每年的熱門話題,年年有人歡喜有人愁,成功升讀中六固然歡天喜地,但畢竟非大多數。故每每放榜後,全城愁雲慘霧,更甚者感前路茫茫、人生悲苦,有輕生之念,社工求助電話屢接不停。究竟原因何在?皆因在香港「萬官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仕子花盡心血,只為求一個學位,可惜香港實行「精英教育」,中六學位並不多,大學學位更「買少見少」,故年年不少落第仕子皆傷心得欲哭無淚。唯有把倒背如流的課文學以致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會考失敗還復來」,重讀中五,再戰「會」試。
會考成為學生的目標,令學生平日能埋首苦讀,就學制而言,的確甚為成功,能刺激學生認真讀書,但為何學生明白學位有限,必須珍而重之後,得出來的考試報告,竟把學生劣評為小學生不如,難道是學生不用功讀書?原在當然非也,在香港的十一、二月,試走去各大自修室,每到放學時間,人山人海,排隊入席,稍遲幾分鐘都找不到位,甚至出現「霸位」、「爭位」問題。試問學生為讀書,竟要與人「爭位」,這難道是不用功、不認真?有多少人能為一件事而早半年作準備?況且日日如是。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勤力溫書未必能會考及等。而最終只能獲得劣評。原因顯然而見,會考的課程大有問題。文學、中史、世史等課程,只教人用功背書,學生不能發揮個人見解,否則與「標準答案」不同,即判為離題,試問有誰敢用前途來博取新奇的個人見解?最佳讀書方法,莫過於在自修室做「歷屆試題」,做完一遍後把「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然後再把它做一遍,務求把其緊記內心,以達「出口成標準答案」。如此做夠十多年,七科總計夠七、八十年,方為赴考之良方。舉文學為例,經過「貼題」後,曹雪芹《紅樓夢》中〈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及「大熱」之課文,內容、技巧題皆要背。試想,曹雪芹再生也難以盡背自己曾寫的內容,如果曹雪芹所答也未必符合「標準答案」,這難道不成笑話?考評局一方面鼓勵學生背熟「標準答案」,一方面又批評學生意見陳腔濫調、人云亦云。試問有誰敢摒棄「標準」,而取「個人見解」呢?學生教而不改又是誰之過呢?
新課程的創造看似有改革之心,但漏洞頻生,反映出當局本無心改革。「校本評核」難免有「請槍」之人;試題外泄之事,無人知其真相;評分制度交代不清,嚴重缺乏透明度……令部分學生甚至懷念起往年重「背書」的課程。這種改革不前進、反倒退,教人不能不憂心香港的學制,前程可真茫茫。最大受害者莫過於香港的下一代,在不斷看似雄心壯志的改革下,成為一群「白老鼠」。
香港的學制早已病入膏肓,不能不徹底根治,非重藥不能治其病,希望當局能認真檢討各科課程的不足,然後才對症下藥,重新制定完善的課程,這才能令學制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