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別人

  • 作者: 何美瑤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0-11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曾這樣說道,普天下的俗人,終究逃不過一個「利」字,為了一己之利,有人鋌而走險、背信棄義,為了自己的安寧,亦有人苟且偷生,甘當逃兵。於是懷有仁愛之心,想想別人,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時刻為他人著想,才能成為高尚的人。一個偉大的靈魂,總是能超越自身狹窄的立場,關注天下人的命運與福祉。而在唐代詩人杜甫的一生中,貫穿著這樣憂國憂民的主旋律。在長安面臨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落魄處境,他卻從不吝嗇於把目光投向他人。看到黎民百姓苟延殘喘而富人紙醉金迷的一幕時,他憤而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為貧民抱不平;而即使身處浣花草堂,得短暫安寧時,他仍然焦灼、不安,因為他仍掛心那些受寒受凍的天下蒼生,不由高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擲地有聲、振聾發聵,這是何等寬闊無私的胸襟,才願犧牲自己,只為人們的幸福。如此這般崇高的志向,自然芳名留世,千年來為人所傳頌、讚歎。

只有掛心他人,社會才能進步、興盛。如今世界風起雲湧,人人鬥爭無窮。在這個追求獨立個體的利益的時代,為他人著想這一品質顯得彌足珍貴。若人人只顧私利,社會便成了一灘死水。中國亦曾經曆這樣的黑暗時期,東漢後期戚宦相爭、魏晉時期士族競尚豪奢、北魏時期鮮卑貴族腐敗墮落,正因這些人自私自利、貪圖享樂,才令整個社會處於水深火熱的動盪局勢之中,無暇進步。而至民初時軍閥混戰,國人的麻木不仁,亦使國家失去了崛起的力量。在這片混沌中,是魯迅以筆為戈,於黑暗中喚醒無數人的靈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時刻覺得遙遠的人們與他有關,於是面對這灘死水,他未置身事外,而是點燃自己,成為那黑夜中的光,照亮了中國的崛起之路。作為後輩,我們亦應秉承這樣的精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這搖搖晃晃的人間,構成國家堅實的脊樑。

當人們只顧私利,無暇為他人著想,世界將陷入混亂。戰爭,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為了擴張領土以填飽自己的野心,大國恃強淩弱,無數次發動侵略站,為歷史添上一道道傷痕。赫拉巴爾在日記中寫道「當德國人的坦克與蘇維埃的坦克相繼從捷克的土地上碾過,他們帶來的痛苦不是政權的更迭、經濟的損失,而是一個個被仍進時代垃圾堆的平凡的頭顱。」但凡他們曾有一刻憐憫那些犧牲在炮火地下的無辜百姓,但凡他們曾有一刻把貪婪的目光從私利上挪開,去關注這片飽受摧殘的土地,悲劇也不會一再發生。由此可見,當人們被自私蒙蔽了雙眼,和平變成了奢望。反觀春秋時期,孔子則深諳為他人著想的真諦。他不但以禮克己,更志於弘道。孔子周遊列國經年,只為向各國君主弘揚仁政德治的理念。想想別人,是甚麼?正是儒家學說中「仁義」二字。只有君主行仁政,不屢啓邊戰、征伐過度,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天下才能欣欣向榮,社會才能富饒。而上行下效,百姓亦能遵循禮儀,達致「天下為公」的理想局面。

因此,我們何不從當下起,為別人著想?不止銘記自身的傷痛,更要銘記他人的痛苦;不止掛心個人的蠅頭小利,更要掛心集體的命運、幸福。所謂舍一朝風月,得萬里長空,只有我們放下私利,才能走出被自私籠罩的陰霾。當無私的個體的點投身時代浪潮,在奔波中穿成線,便能連成世界全面發展的面,連成人類光明的未來藍圖。


林翼勳博士評語

援了古今人事以證述為人著想始能達致人類的光明領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