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立場與求同存異

相較於以前,現在的社會已經開放了許多,能夠允許民眾擁有不同的聲音,也可以發表多樣的意見,但凡事不會兩全其美,有能夠自由言論的同時,人與人之間也會相應地出現更多意見衝突。面對大眾不同的意見立場,有人認為我們應該據理力爭,堅守自已的立場;也有人認為我們應該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應以哪一種方式為主?哪種方式才正確?這至今仍是被人熱議的話題。對於這兩種態度,我反而覺得二者都各有優劣之處,沒必要爭出個絕對來。只要能夠懂得靈活變通,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方法,將二者交替使用,甚至有可能建到更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分別細講一下二者的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

首先是據理力爭的好處。據理力爭這種較為強硬的態度,最明顯的一個好處就是能非常明確地表明自身立場。不會拐彎抹角,可以有效避免在表達觀點時使他人困惑,堅定有力的態度,甚至還有機會動搖到與你對立的人。以律師為例,律師需要在法庭上為他(她)的當事人進行辯護,以此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所以一定要堅守自己一方主張的立場,若律師做不到這一點,對他(她)的辯護人以及法官等涉事人來說無疑是一場麻煩。

不僅如此,據理力爭也可以有效地維護個人利益。隨著時代變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大眾也開始變得冷漠,幾乎只是對他人的事情關注短短一眼便遺忘過去,再加上有些人比較自私,想著「算了吧」就打算搪塞翻篇,沒去考慮對方的感受,也正因如此,有很多人的訴求和利益也有可能像這樣被輕易地忽視。在這種情況下,獨自一人的力量很難改變整個社會,所以我們只有自己努力去據理力爭、不屈服、堅持不懈地維護個人權益,才有可能讓更多人駐足、關注和重視到你的訴求,讓你的聲音避免被淹沒。

話雖如此,但凡事都據理力爭未必是好事,有陽必有陰,在堅守自己立場時,也很有可能忽略了其他同樣不錯的意見,導致行事決斷方面缺乏合理性,錯過更好的方案。例如,一些獨斷行事公司老闆或上司可能忽略員工的意見,在進行會議時堅持己見,甚至用權威強行讓員工接受上層的提議,未能考慮其他不喜歡但可能更有益的方案。個體或者說一個方面的意見有局限性,如只堅持己方立場,很難會擁有進步和改良的空間,因此,據理力爭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講完了第一件事,接下來就要聊聊「求同存異」的好處和壞處了。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很不錯,也很適用於絕大部分社交以及當下的互聯網交流,在需要面對、處理眾多意見時,我們很難做到每一方都討好。因此若是用彼此包容,求同存異的態度去面對的話,就能夠促進和諧,減少不必要的衝突,還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意見,有不同選擇和見解,從中學習到新的思考角度,也能增進團隊之間的合作,讓大家都願意聆聽一下他人的聲音,在社會文化中求同存異, 也是中庸的處事態度,以1955年的亞非會議為例,這是亞非國家首次在未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而中方提倡的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得到大多數的支持,由此可見,這個態度在促進和平方面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接受多方的意見是容納不同的立場,這樣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沒錯,我們無法快速的做出判斷,為了和平自然是要不觸及或者說不影響他人的利益,但因為每個人都要顧及,在做出決策的這個環節便會困難許多,最終因為要深思熟慮後才能給出結果,花費時間去追求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辦事效率,就像現在已經開始的全球化,少不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為了不讓各方的利益被影響,損害雙方關係、和平與合作機會,經常需要展開一些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直到把一件事商量妥當才行,但這個過程也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因此即使是求同存異的態度,也未必就是正解答案。

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以我個人的拙見來看,我們要懂得分辨不同場合來切換我們的態度,當我們與人正常溝通交流,徵詢多樣意見時,就可採用求同存異的態度。雖然會因為處理多項意見而多花費一些時間,但能夠有助達成更好的結果時,我們需要放平心態,接受好成果所需的「時間成本」,可是當我們的個人利益遭到剝削,甚至是處罰的惡意損害時,我們便不可以讓步,要為自己據理力爭,堅定自身的立場,向惡意與不公說不,我們人類的情感與立場其實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我們人性的複雜也有投射在與人的相處之中,由此可見,我們應要培養及鍛煉我們的判斷能力,學會平衡不同的選擇,視情況而靈活運用那些方法,如此一來,即使是兩個甚至更多的看似衝突的態度,也可以做到一種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