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求同存異
- 作者: 李文慧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7-12
- 學校: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在香港這個民主的社會之下。當面對意見不一時,我認為求同存異是最理想的處理方法。求同存異並非代表「軟弱」、「沒有立場」,而是介乎狂者與狷者之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兩種極端都不取,有立場但不偏倚,以合度的方式展示表達。這才是最佳的處理方法。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即使知道兩端,取其中間數,因此不知兩端,亦不知中間。在其中則能溝通兩端,是兩端的橋樑。「求同存異」並不是中立,也非不表態即可。真正的「求同存異」乃能溝通兩端,達致和解,不取其一,不太過不及。
在國際方面,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在任內不斷重申在中庸治國下,必須對不同的宗教相互尊重,也要抱持公正和體諒的精神。他在不同場合不斷重複馬來西亞是個民主與法治的國家,在外交政策上應中立。他廢除內部安全令,修改大專法令,允許和平集會,也承諾和捍衛民主制度,一改前任者阿都拉和馬哈迪的政策,接納不同意見,不依附其他國家。由此可見,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接納不同意見的國家能有效團結市民,促進國家發展。相反,若國家執政者堅守己見,只會爆發更多更大的衝突。例如國共內戰時期,蔣介石嚴令「先安內,後攘外」,國民黨只顧追擊共產黨,而白白拱手讓岀東北三省給日本,使中國於劣勢。由此可見,因他偏執己見而犯的錯,足以破壞國家發展,引來大眾不滿。
有人認為「求同存異」只會一味配合他人,遷就別人,並不能堅守自己立場。相反堅持己見,據理力爭,才可以令國家進步。但我並不同意此說法。以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昂山素姬為例,她在獲釋後表示願意與其他民主派系合作,爭取改善人權法治。除此之外,她更表明對緬甸軍政府沒有敵意,願意與軍政府溝通。由此可見,她所採取的是「求同存異」的方法,一方面堅決個人的立場,另一方面與各方合作已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不但能帶給當地市民利益,更能提升國家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堅持己見,據理力爭才能堅守自己立場。相反,「求同存異」更能在達到最佳的效果下同時堅持自己立場及與他人合作。
以上就是我認為「求同存異」的重要性,那要怎樣才能做到「求同存異」呢?以下我將會提出一些「方法」則可達到「求同存異」。
要做到「求同存異」其實很簡單,只需「廣開言路」。我們必須首先學會如何接納他人的意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會主觀地認為自己想法是最有效,別人都須服從。但有時候,他人能提出一些你自己並沒有考慮到的因素。例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大躍進」後彭德懷於廬山會議上給毛澤東寫信,希望中國政府能反思「大躍進」的失敗經驗,從中汲取教訓。然而,毛澤東堅守自我,認為自己推行「大躍進」並沒有錯,最後演變到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由此可見,如果當初毛澤東能退一步,參考彭先生的意見,發現到沒有科技和知識是難以建立和諧的社會,文化大革命就不會出現。所以,要做到「求同存異」的第一步是接納他人意見,不要太自我中心,要明白團體力量總比個人力量大。
第二,實行政策後要聽取受惠人及受影響者的意見,從而進行優化。例如民國初年,袁世凱放棄共和,復行帝制,不聽民意,結果換來「護國之役」,被自己部下推翻。由是,要做到「求同存異」,就必須聽取民意,真正知道受用或不,只有他們,所以要做到「求同存異」,促進社會,就要聽取民意,打開心胸。
「求同存異」乃為中庸之道,是為最高道德標準。法國作家瓦萊裏曾說:「思想必須以林端的方法才能進步,然而又必須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續。」所以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再去感染他人,讓社會變得團結,提升凝聚力,促進社會發展。俗語有云:「千里之行,始終足下。」要做到「求同存異」,必須由自己做起,再感染到他人,從小到大逐漸累積起來。
古云:「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本意是為了事情有所得益,又何須介意是誰的好意。一人難獨完,集思廣益才能完善。由此可見,「求同存異」是解決意見不合的最佳處理方法。
鄭子遴先生評語
立論清晰,論證恰當,佈局有致,措辭合宜。
林翼勳博士評語
此篇以政治為主而論述,而歸結為求同存異能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