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廣泛的宣傳,“禁毒”、“拒毒”的意識已為民眾所認同,但是,“知易行難”,知道濫藥的害處並不意味著可以抵住藥物的侵誘,何況,泛泛的認識也不意味著真正的了解,何為濫用?哪些藥物界定為毒品?如何可以在朋輩的壓力下作出拒絕呢?這些都是能否避免濫藥的關鍵。
在濫藥的青少年群體中,往往對“吸毒”、“濫藥”的關係存在誤解,認為只是吸食“白粉”、出現對藥物非常嚴重的依賴才是吸毒,一個星期食一、兩次,為求達到興奮、刺激而服食藥物的行為只屬玩樂性質,並不是吸毒,其實這是對概念的理解不當。事實上,如果不當或過量服用精神科藥物對人體機能的破壞同樣嚴重,只是較諸“白粉”,其傷害反應較為遲緩,容易令人輕視其危害性。
新興毒品種類繁多,而且傷害性不是即時顯現,吸食人群會更為隱蔽,給治療工作的開展帶來困難。另外,北上濫藥也是近期一個趨勢。內地精神科藥物的價錢較低,吸食者容易獲得,而且純度較低,對吸食者的危害更大。據不完全的統計,近期因吸食過量而到醫院急診求助的個案有明顯增長的趨勢,相信與青少年北上濫藥存在一定的關係。
因此,只有因應濫藥的趨勢開展有關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宣傳方面,建議檢討各項活動的宣傳成效,既要加強預防宣傳工作,又要避免形式化的宣傳活動。另一方面,有需要針對有吸食精神科藥物習慣的年輕群體開展宣傳,如加強外展力量,透過社工主動接觸這些特定群體,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可考慮設立諮詢熱線,讓有藥物吸食習慣的年輕人有一個較為便捷的求助途徑,避免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教育方面,加大對老師的培訓力度,期望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教師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認識精神科藥物的種類及危害性後,再在學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學生作介紹,使青少年在學生時代具備較強的“毒品”免疫能力。
資源分配上,亦要因應濫藥趨勢的轉變,作出適度的調配,把以往以預防宣傳和戒毒為主的支援模式,轉為加大對青年濫藥組群的介入,提供更多的支援,以達到資源的善用。
制定政策方面,應加強數據的掌握。現時本澳已著手開展一些調查和研究,但藥物濫用的現象極為複雜,須以多種藥物濫用資料來源作為政策制訂的依據,尤其是青少年濫藥原因複雜。因此,建議在加強整體數據掌握的同時,設立專門的青少年濫藥數據庫。
我覺每個人亦有自己的選擇自由,如果他不想,如何逼他亦沒有作用。所以我覺得要制止濫藥的趨向,應該重視教育,灌輸正確資訊,令小朋友從小開始健立正確的信念,即使家庭不懂如果教育,也有學校這個大家庭來管教以及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