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

  • 作者筆名:ABC
  • 發表日期:2006-06-12
  • 寫作年級:F1
  • 字數:938
  • 文章類別:資訊

跳高是通過一段距離的助跑,經單腳起跳,越過一定高度的橫區內的跳躍項目桿,並是全地落地配合技術的。其完整技術包括助跑、起跳、過桿和落地四個部份。跳高是克服垂直障礙、爭取向上高度的一個項目,選手必須具備兩種條件:其一是在身高的限制下,如何把身體的重心拋到最高點;其二是到達最高點的重心,如何以最小的距離浪費,越過橫竿。一位具備優越彈性、強大肌力、速度、敏捷的高大身材跳者,需要跳法,才是一位具有潛力的跳高選手。跳高的高度是起跳時重心的高度,起跳後重心升高的高度,和減去重心最高點和橫竿的差距。前者是身高和彈躍力,後者是過竿的技術。美國生物力學家海氏(J.G. Hay)曾以馬茲道夫(P.Matz dorf)跳 2.13 公尺的高度,做了以下分析: 起跳時重心的高度144公分,佔橫竿高度67.5%起跳後重心到達最高點78公分,佔橫竿高度36.6%重心最高點與橫竿差負9公分,佔橫竿高度負 4.1% 根據上述研究,身高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起跳過竿的技術。技術優良者,助跑能促進垂直跳躍之發揮,並產生過橫木的水平運動。起跳動作最重要的作用,為傳給跳者重心之垂直速度;其次為產生倒體所需要之旋轉。一個人向上垂直跳,如不加上倒體作用,僅靠腿肌之挺伸、雙臀之幫助,縱使有橫桿作用可資利用,也僅能將身體重心往上抬高,連最佳之跳高選手,亦僅能將身體之重心抬高至垂直跳之距離,跳高成績就不可能有今日之輝煌成就。有效的彈躍力愈大,跳者抬高重心愈高;不過必須結合水平和垂直運動,調整起跳點,因此重心線之高點落在橫竿上。彈躍力和倒體為跳高之關鍵要因,彼此相互影響。若彈躍力達到最大效率,則僅能犧牲倒體而獲得;反之亦然。因此,所有優秀跳高運動員均需要兩者之間的妥協配合。為了倒體能有效獲得,優秀跳高運動員在作起跳離心蹬地時,應稍微減少有效彈躍力;不過橫過竿子的身體部位較多。相反的,技術差的跳高者,犧牲許多彈躍力來作倒體,求得空中動作,造成過竿姿勢不良,影響成績。跳高的空中姿勢有跨躍式、剪式、俯臥式、腹滾式和目前廣被採用的佛斯貝利式(俗稱背越式)。這些姿勢之演變,來自於力學利益的獲得。目前佛斯貝利式之廣為運動員採用,其因在此。1864前,跳高是體操項目之一,1864年始才被正式歸入田徑比賽。當年英國人麥契爾用跨越式跳過了1.67米,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男子跳高最好成績。從此,跳高運動不斷發展,跳高姿勢不斷革新。1876年3月,英國選手布魯庫斯在英國舉行的田徑比賽中,成為人類第一個突破6英尺(1.83米)大關的人。必須用單腳起跳。 一分鐘內跳。連續試跳失敗3次,便完成比賽,成績計算至最後越過3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