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就照字面解釋,不是可以解作「香港的小孩」嗎?這名詞其實不帶任何煲貶意思,不過,自從「港男」、「港女」名詞衍生之後,「港孩」一詞便帶著負面意思出現了。一般指的「港孩」是來自中產家庭,受到貼身的照顧,父母安排一切,以致自理能力差、情緒智商低及抗逆能力弱。
跟家裡遊遍五湖四海,但每餐飯仍由傭人一匙匙餵進咀裡;每天被家長排滿節目,但遇見的人和事,丁點也沒有絲毫印象。
在這個環境下長大,便導致港孩的誕生。小朋友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所以「港孩」的問題是值得我們的關注和改善。
小朋友的心智還未成熟,他們只會用直覺思考,不會分析;相反家長便能為小朋友安排一個合適的環境,但所謂的「合適」是不等於「舒適」,因為人要經歷挑戰,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長。
一般的家長都會為他們的子女安排一切,而忽略他們的感受,例如為他們選擇興趣班、活動,排滿所有節目,令子女喘不過氣來,而且還欠缺空餘的時間去發掘自己其他的興趣,正是這樣,一個沒有主見的港孩便誕生了。
另外家長又怕子女們辛苦,就連簡單的背書包都不讓他們做,正是這樣,一個怕辛苦的港孩便誕生了。
試想想如果我們將來的社會,每個人都怕辛苦,都是任由別人的安排,那社會就只會退步。到時,便不只是一個港孩的誕生,而是一個無能的政府,一個腐敗的香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