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發展迅速,人人都嚮往高科技高技術的都市。每個人的步伐都十分急速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為的就是追求更舒適更高素質的生活環境。正正因為人人都有這樣的要求,現代社會逐漸進步,甚至把不少昔日的事物都淘汰。 以往缺乏額外功能只能作通訊的電話,已被換作現時多功能的智能電話。以往體積較小畫面模糊更只能顯示黑白色的電腦,已被換作現時能連接電腦更能顯示立體畫面的高清電視。以往多人擠在一層缺乏安全設備等的公屋,已被逐漸清拆換作一棟棟的高樓大廈。當然昔日具有本港特色的冰室、茶餐廳、彈絲棉的店舖等,現今都被大型商場、超級市場、快餐連鎖店等取而代之。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水準,可惜同時抹去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及昔日的人情味甚至群體的回憶。 舊區老店可說是老一輩創造出的形態。舊區店舖之間很和衷共濟,街坊店舖互相認識、關懷,當每一個人都好像親人。他們長居此地方,可惜當政府回收土地,就任意把居住在那裡的人及店舖趕往其他區、其他街。可是,當這一群人解散後,這個地區的歷史和那班人對地方的感情也同時被解散。
這個社區重建後,處處都是高樓、商場,一道又一道天橋連接著屋邨與商場。居住其中的 人互不相識,關係冷漠。在重建後人們不會見到小販,只見超級市場,還有私營化的商場,一切規劃得井然有序。一個沒有性格的社區。難找到的。」 可是,對舊區的關懷,好像總不是當局所關注的事項。舊區的老店,不過是市建局重建計劃受影響的租戶的幾多份之幾。社區文化是很重要。在香港有誰沒有見過大排檔、唐樓、士多?但是現在香港政府所做的有時太目中無人的,他們不會理會的社區生活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性。政府的重建沒有把『人』這因素放在 內,思維仍是很殖民。重視發展,發展是甚麼意思?發展應是慢慢成長的。清拆遷移重建,我們好像已忘記了一個社會一個社區一個人應是怎樣成長。
我們成長在高廈林立的年代,空氣污染、商場越來越多,我們對這個城市 的熟悉感已脫了鉤。城市急速變化,我們的生活經驗已變得單一,傷害深遠。就天星事件得到廣泛認同的主要原因,這就是我們城市需要珍重的。我們的本土意識,不是由政府從上而下給我們,而是我們從社會參與給我們的。參與社會運動讓我們肯定了自身的主體性,都市空間應由我們共同決定,不只是官方的一方規劃。我們要重新檢視殖民地的歷史,我們要知道香港社會是怎樣走出來的。這是一個空白。社會運動講的人權公義自由,都是一些普世價值,但是,它的根源是什麼,這只有認識我們的歷史才能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