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不斷的小雨點沾濕了窗邊的風鈴,我不禁往外遠眺,對窗只餘下數户人家仍然亮着燈,像螢火蟲一樣,各家各户都入了夢吧?只有我,上對明月,下對課本,盤膝而坐於鐵床上層,彎着腰惟恐頂破天花板。床上小小的枱燈,是從路邊撿回來的。它發出微弱的光線,斜斜的照着書本上密密麻麻的小字。
偶爾望出窗外的彎彎月兒,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雨點中更顯得神祕美麗,不禁令我想起了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想起了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對月」,想起了蘇軾的「一尊還酹江月」...... 不!我要提醒自己,不可以再胡思亂想,要專注温習,認真應付明天首日的文憑試。
於是,我將視線重新對焦在課本上,集中精神!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我喃喃的讀着一篇模擬試卷的閱讀理解,心裏不停的點頭認同。這不正是我一直所相信的,可脫貧的唯一出路嗎!在香港這個知識型經濟的社會中,唯有學歷高的人才可被委以重任,前程錦繡;學歷低的人就像我父親一樣,每天努碌工作,也改善不了現況 -- 蝸居生活。每天住在這堆滿雜物的小空間,同時又要面對着金錢缺乏所帶來種種的生活問題:交電費、水費、租金 ...... 還有價格不斷上漲的書簿費。到底這種壓迫、艱難的蝸居生活何事才能完結?「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我想,為了父親,為了將來,為了脫貧,我一定要在文憑試中奪取佳績,在數萬個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學,修讀我一直夢寐以求的科目 -- 醫科。
正當我從思緒中抽離,返回現實的同時,聽到一把熟悉的聲音:「阿花,休息一會兒吧,別累壞身子!」夾板門徐徐打開,原來是父親。那麽夜了,他怎麼還不睡?只見他捧着一碗熱呼呼的麵條,一臉和藹步近鐵床。「來,趕快把它吃了,不吃飽的話,哪有精神温習呢?」他一臉緊張的樣子,好像比我更擔心明天的公開試呢!
原來父親在我挑燈夜讀之際,靜悄悄地走到廚房為我煮了碗麵作夜宵。雖然我已將教材和舊卷看了三四遍,但不知為何心裏仍感不足,因此我向父親敷衍地說:「我沒有甚麽胃口,你來吃吧。」父親好像看懂我的心思,道:「阿花,我知道你為了考好文憑試,日日捱夜温習,但也要注意身體。」
聽了父親的話,我不情願地放下書本,沿着鐵梯爬下牀,雙手接過那碗麵,低着頭的吃,心裏頓覺暖暖的。父親搭着我的肩膊,道:「老爸雖然讀書不多,又不懂甚麼大道理,但是在這麽多年的人生經驗中,明白到只要盡了自己本份,無論結果如何,也都無憾了。當年我在小學時,努力讀書,成績亦名列前矛。但那時你爺爺突然病逝,為了維持生計,我被迫輟學,出外謀工掙錢養家。當時校方和同學都為我感到惋惜,但我並無怨天尤人,更加努力工作,就算現在我仍生活在匱乏的環境中,亦對老天無所怨恨,因為我已盡了自己本份,盡了全力去工作和養家。」父親停了停,又道:「阿花,雖然你平時沒說出來,但我也知道你十分重視這次文憑試,甚至認為它是你唯一的出路,考砸了就沒有前途,是嗎?」父親說中了我的心底話,我更不敢望向他。
父親繼續說:「你知道嗎?我十分喜愛許冠傑的《浪子心聲》,歌詞中有一句話很有哲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希望你明白,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只要盡力便行了。何況我們的生活並不怎麼差,在中國內地偏遠山區的貧苦百姓的生活比我們更差,但他們卻勇於面對現況,盡自己本份,默默耕耘。」
聽了父親的一席話,頓時驚覺自己的想法是多麽無謂,多麽天真啊!其實只要盡自己本份,結果如何也不怎麽重要。而別人口中的「蝸居生活」,指的不單是尺數,更是居住者內心的不憤和無奈。因此,此時此刻的我,已衝出了內心中的蝸居、更脫離了思維上的斗室。
我吃完麵後,將碗筷拿到廚房去洗。回到板間房時,父親已經入睡了。我怔怔的望著他,在窗外燈火一瞬間,我發覺父親原來年輕活力的容貌,在這十年間蒼老了不少。但在蒼桑的面孔背後,仍然保持着開朗豁達的心境。也許這就是他做人的道理。我爬上鐵床,將佔了大半張床的舊卷移開一點,側着身子,曲着雙腳,帶着微笑進入夢鄉。
經過一個多月的煎熬,文憑試終於完結了。暮然回首,我盡了全力應付文憑試,無論結果如何,我已衝出了內心中的斗室,管它燈火是否闌珊、憧憬中的「那人」是否仍在,始終還是無悔啊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