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新貌

  • 作者筆名:張竣皓
  • 發表日期:2013-08-31
  • 寫作年級:F4
  • 字數:651
  • 文章類別:其他

我環看四周,除了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外,原來的舊區建築已所餘無幾了,只餘下一小部分的舊式樓宇,其他已經被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新式樓宇所替代。

近年的保育風潮,令大家都關注集體回憶、文物保育;馬頭圍道樓宇倒塌事件,令到大家都忽然又關注舊區重建的問題。 這些問題很重要,但舊區重建,更是一個土地和財富資源重新分配的問題,當中到底誰真正得益?重建對社會中的基層市民,又有什麼影響?

香港的土地問題日漸變成一個高度敏感的課題,原因與政府著重工商界的利益,把社會整體利益放於一邊,於是保育、屏風樓、文化、歷史、社區網絡等不斷被削弱,群眾感到不滿,又沒有一個文明的政治表達制度,於是群眾的不滿往往要化為街頭運動,引用較激烈的方式吸引社會注意,社會問題往往被激化。

市建局舊區活化、重建舊區等,其實則內容就是舊區毀滅,把一個的舊區完整地毀滅。市建局經常聲稱收樓困難,這當中涉及很多的問題,不單是金錢問題,還有社區網絡、安置居住等的問題,市建局常以為用金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就是問題根源, 更而且市建局常低估回收價,拒絕把重建後收益計賠償當中,引起住戶的不滿。

對於重建住戶,他們關心的是重建後的居住問題,為何政府對重置住戶沒有一套安排,通常只以金錢要求他們到私人市場租住單位,租金賠償如何計算是一個問題,舊區中的社區網絡如何完整重置也是一個問題,很多老人家因為重建後沒有了原有的社區網絡而引起情緒問題最後導致死亡,鄰里間的守望相助消失了,家庭問題叢生,市建局很少會把社區文化放在重建的最重要位置之上,他們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老區重建引來的社區滅絕出現。

今天,我們可能不會在意少了一兩條舊街道,但不用多久便會發現我們失去的,原來是一段段生活,一段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