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給人的感覺是狹窄,而我卻在這個狹窄的環境中得到份外的溫暖。不過這份溫暖已隨着時代的變遷、樓價的上升而消失。我已不能回到過去,再次得到你們的關懷,你們的厚愛,你們的安慰。到什麼時候,我才可以衝出這個黑暗的社會。
1956年,我出生在一個板間房裏,卻為這個家庭増添了很多的煩惱、困難。當時媽媽沒有工作,只有爸爸在社會承受一切的風風雨雨,撑起這個家。媽媽卻不能幫助爸爸承受這份艱苦。我們每天只有蔬菜、白飯作晚餐,爸爸的俸祿僅夠我們的開支,要是房租的價格上升,我們便沒有金錢繳交房租了。
1962年,某天,我正式踏進小一的生涯,卻為家庭的負擔大大增加。爸爸、媽媽為了我的前途,為我挑選最好的學校,媽媽更要工作。每位同學有屬於自己的書包,屬於自己的文具,屬於自己的房間。而我卻只有鄰居使用過的書包、文具,至於屬於自己的房間很難出現在這個板間房裏。我曾經抱怨我們家裏的環境、家裏的情況,為何不能給我一個新書包,一些新文具,甚至屬於自己的房間。
更有一次,中文科有一個專題研習,同學想到我家裏坐坐,並完成研習,但是我這個狹窄的家,又怎能容納這麼多的人呢!所以我不斷找藉口拒絕同學來我家。同學對我這種行為相當不滿,我對自己的行為亦表示抱歉。我更討厭這個家,更討厭自己為何不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
1968年,我成為了一個中學生,我的支出大大增加。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對這個家十分不滿,到甚麼時候我才可以離開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