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過著物質富裕的生活,受父母過分的溺愛,有著父母及其他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像溫室里的花朵得到保護,造成自理能力,情緒商數和抗逆力三者均低。
第一部曲:思想
眾多香港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爲了子女有更多時間溫書,他們培養了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完全不讓他們做日常生活的事。比如:端好飯菜在面前;準備早上的洗漱用品等等。讓子女明白讀書才是最重要的,子女見父母這一般對自己的疼愛,覺得父母平凡得很偉大,自己應該不顧一切努力學習,腦中只有一個詞:學習,學習,在學習。他們覺得其他事情不用理會,不用學習,不用操心,只要讀好書,就是給父母最大的回報。就這樣,導致子女過分依賴父母,失去照顧自我的能力,也因此成了"高分低能“儿。香港的孩子受到父母思想上播下的種,收穫學習的行動,所以有時連最基本的生活起居能力都不懂。例如:梳頭發,洗頭沖凉等。
第二部曲:行動
香港的孩子受到父母思想上的燻陶,在行動上有了很大的限制。能讓子女學得好,香港的父母不惜金錢上的開支,爲子女報了許多門補習課程,將子女的時間安排的密密麻麻,井然有序。父母覺得這樣才能使子女吸收更多的知識,提升學業,而作為子女也只能言聽計從,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行動。久而久之,這樣的日子變得很單一,因為每天都是如此。子女也養成了一定的習慣,除了學習以外,生活中別無趣事。因為他們課外活動繁多,相對的私人時間減少,到外面接觸世面的時間也少而遠之。外面的世界如此廣闊,也因此少了人生經驗,不知道外面世界的艱難,在生活或者學習中也不擅長處理遇到的困然,挫折,所以抗逆力處於低下的狀態。平平無奇的生活習慣沒有一點好奇心,如一隻井底青蛙,只能看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因此,溝通能力差,與同齡朋友甚少相處溝通(除學校外)。
第三部曲:習慣
香港社會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所有日常生活的精心安排,生活方面雖然乏味,但是也養成了這種枯乏的生活習慣,一天到晚只懂得學習。父母爲了能補償兒女的私人空間,常常會利用一些禮物來換取兒女的埋怨,兒女對於禮物的要求父母也會儘量達成,養成了他們任性,自主程度較高的性格。如果當這些孩子到學校與其他同學相處時,遇到不如意的事,他們往往會想到找父母解決。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他們並非會有如此想法,使得有時和同學的關係達不到友好。而他們因為父母疏於教導起居生活的常識或待人接物的道理,以致他們缺乏磨練及自理能力,長遠難以建立自信,甚至影響情緒及心理發展,因此他們的情緒商數低下。好的生活習慣能培養好的性格和情緒,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會有適得其反的功效。
一個平凡得香港孩子,正是因為父母和身邊的人過分溺愛,過分關心,過分操心,最終卻變成一位自理能力,抗逆力和情緒商數低的孩子,而正是這樣一個港孩誕生了。港孩在父母的心目中式一塊稀世珍寶,餓不得,熱不得,凍不得,幸苦不得。一位哲學家所說的:播下思想的種,你會收穫行動。播下行動的種,你會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你會收穫性格。但是港孩所播下的種,卻因此成了“三低”港孩。
我們應該撇下港孩的稱呼,做回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