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舊區,附近有不少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老字號,有些甚至經歷過日治時期。我也非常喜歡光顧那些老店,因為那些老店的老闆非常有人情味,平日我買東西時都會和我聊聊天、說說笑,有時候甚至給我一個折扣。可能是賣的東西都比較便宜吧,住在鄰近的居民都經常來老店光顧。所以,每家老店仍能生存至今,繼續營業。我跟附近的街坊也因此變得挺熟絡,這些老店仿似社區裏一道溝通的橋樑,是不可欠缺的。
但是,政府決定重建舊區,我家和那些老店需要在月底前遷出以配合政府。在五月二十日,也就是我搬家的那天,我到了一間已經開業五十年的文具店購買文具。這間文具店也是其中一間因重建而迫不得已要結業的一間老店。跟其他老店差不多,店內的燈光陰暗,共有數盞鎢絲燈。老店裏也沒有坊間的文具店一樣設置空調,只有數把雙葉的「牛角風扇」。還有只在老店才看見的土地公雕像,佇立著來守護這家老店。我走到店裏,老闆依舊向我打招呼:「允行,又來買文具啊!」我微笑點頭,不知如何作出回應,因為我知道我再不能到這充滿溫情的店鋪買東西。我走進店內,一邊選擇文具,一邊想:這些老店在香港愈來愈少了,東主跟顧客的關係不像以前般熟絡。平日我到連鎖店購物,只聽見冷淡的「歡迎光臨」,豈會跟你打招呼?社會上這一道溝通的橋樑也逐漸消失。我付過錢後,向老闆道別,然後轉身離開這家老店,離開這伴我成長的舊區。
政府承諾拆卸舊區後會建造公營房屋來解決香港現有的房屋短缺,住在舊區裏的都是一班基層市民,對這個重建計劃無疑是十分贊成。那些老店看似只是社會上的一些商人,其實他們卻是很偉大。那些老店的東主都是年紀年邁的,在舊區,他們有著安穩的生活,有一班關係很好的街坊、朋友。他們在這住了數十年,對任可事物也充滿感情,要他們遷離這值得留戀的地方,他們必定有十萬個不願意,離開後,他們或許會跟相識多年的顧客關係漸漸遠離,也可能會有很多不適應。但他們為了社會的發展,欣然接受要離開的事實。我十分欣賞他們,或許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未能看見這片土地的發展成果,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必定長留在的心中。
過幾天,這些歷史悠久的老店都結業了,我已不能再看見那種親切、富人情味的營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