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可是近年來一個經常聽到的名詞,亦可作一種現象。「港孩」是指一羣「九十後」。雖然他們經已不是三歲小孩,或是正在牙牙學語,但仍然依賴父母,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有個十歲的小五學童甚至連刷牙都不懂;更離譜的是,一個中二的女生竟然不懂看手錶!他們都靠父母每時每刻在身邊指點和提醒。「習慣成自然」,到這些「港孩」在社會工作,他們又要怎辦呢?以下是一個「港孩」的故事:
小棋是個十一歲的小六學生。他出身於一個富有家庭,爸爸是個大律師,而媽媽則是家庭主婦。由於小棋是獨生子,所以父母對他加陪憐愛。由讀幼稚園到小學都是親自接送上學和放學。於是有一次,媽媽問他:「你會自己上學嗎?」又道:「明天爸媽都沒空送你上學……」小棋的答案大家都猜得到。結果當天要麻煩同班同學小明的婆婆帶他一起上學。
小棋平時都會在家中用膳。早、午、晚三餐都由媽媽負責。雖然他是小六學生,但原來吃飯這易如反掌的事對小棋來說是個「大考驗」。他每次都是「飯來張口」,一定要把菜送到嘴邊才會吃。
轉眼間,在小學的六年時光結束,小棋要升上中學了。中學的生活主張自立,午飯時間可以自由活動,買飯盒要自己排隊付錢。與小學相比是差天共地。最重要的是,中學絕不會讓父母跟隨左右,小棋又能如何適應獨立,自己照顧自己呢?這個問題,他完全毫無頭緒。
沒有自理能力的小棋,上學的第一天還要媽媽陪伴。在校門前和她道別後,小棋忘了課室的位置。一時緊張之下,有上廁所的需要。於是一口氣衝進一個只有廁格的「不尋常洗手間」。原來那是女廁。如此無稽的校園日子持續至現在,小棋已經中三了,但仍然毫無改變。
從這故事中,可見「港孩」問題非常嚴重。很多父母都以為一定
要給子女最好的東西,對他們最體貼,每件事都要從旁指點……可是這樣做只會弄巧反拙,得不償失,令孩子停留在「幼兒」階段,無法成長。要避免「港孩」形成,必須自小養成自立的習慣,實行「自己的事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