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起長劍,這樣才可以有效保護自己。」我記得母親說這句話時,她堅定的目光。「顯示你的能力,表現出你強勢的一面,別人才不會傷害你。」
「不,別先發制人。」父親平靜地說。他一向是個性情溫和的人,為人坦誠而沉默寡言。「只足以保護自己不受傷,便可以。穿上盔甲,安靜地站在一角,別人便不會攻擊你。你不必說任何話,不必作任何事,只靜靜地走你自己的人生便好了。」
自小,我便活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時我會和母親爭論一些議題,那時的她總是會據理力爭,也不時會不由自主的變得嚴峻,討論得激烈時更會激動起來。每到這些時候,一直沉默地在一旁自己做自己事的父親便會靜靜地說一句「大家冷靜一下」。然後,不論母親和我有否冷靜下來,他也不會再說一句話,只安靜地繼續做自己的事。
我的性格一向比較像母親,也比較和她談得來,比較傾向她的「長劍」論。然而,有時我也意識到握住長劍即使可以保護自己,但卻有機會傷害到身邊的人。有次,我誤以為我的一位朋友在我背後埋怨我,便立即前去找她,詢問她這樣做的原因。我的原意是希望可以知道自己到底作了什麼引起她的不滿,但由於我當時的表達手段十分直接,反而令她認為我在無理生氣,兩人更幾乎吵起來,最後才冰釋誤會。
但雖說我明白「長劍」論的缺點,我也無法認同「盔甲」論。一直以來,我也知道父親因為他柔順的性格而人生過得不太快樂。雖然他不會常常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但從他的疲憊的眼神、無奈的一言一行中,我可以猜到他其實在工作時應該時常被同事欺壓。然而,他卻也從不生氣,從不抱怨。他本來便是如此的一個人;我從未被他責備過;即使我當面頂撞他,他也不會發怒,頂多微微一沉臉,告訴我要學會尊重。
「別收起自己,想說什麼,便說;想做什麼,便做。別人攻擊你時,要加倍奉還。」這是母親的建議。而父親則道:「令自己不受傷,便可以了。」然而,只從傷害你的人身邊逃走,真的是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嗎?而主動和傷害你的人對峙不是會令別人對你產生一個不友善的印像嗎?
長劍與盔甲,到底哪個才是最佳的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