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老一輩的說一代不如一代,意指我們新一輩的不及老一輩,而不幸地港孩的誕生印證了這句話。港孩泛指一些嬌生慣養,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和抗逆力低的兒童,港孩誕生這現象的因素有很多,當中包括父母,生活環境以及社會風氣。俗語有云:慈母多敗兒,父母若過分溺愛兒女,為他們解決所有問題,過分保護,只會令他們成為甚麼都不會做的廢人。這些父母就像養寵物般照顧子女,餓了給他們吃的,冷了給他們穿的,基本生活起居如綁鞋帶、洗澡、剪指甲等全都由家庭傭工為他們處理,因此這些孩子連基本生活起居的能力都沒有。有一實驗問了數個港孩一條再簡單不過的問題:香蕉是甚麼形狀?任你怎猜也猜不到他們竟然答圓形,因為他們的水果都是家庭傭工幫他們先處理的,所以當家人告訴他們吃的是叫香蕉的水果,他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香蕉是一塊塊的。眾所周知寵物因一直被人照顧而喪失自我生存技能,所以它們若被放生野外,它們是生存不了的。其實港孩同樣,當他們長大步入社會時,父母再沒法為他們解決困難,他們有機會因面對不了而頹廢,甚至自尋短見。或許你覺得這是十分可笑和謊謬,但父母的確在港孩的誕生上責無旁貸。現今社會物質富裕,香港戰後嬰兒功不可沒。在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一書中講出戰後嬰兒因戰後物資短缺,人口暴升,每個戰後嬰兒都有差不多六七個兄弟姊妹,儘管生活克苦,卻孕育出一班為香港打下繁榮基石的人才。反觀現今,雖然社會資源豐富,生活質素蒸蒸日上,孩子都多是獨生子女,反而誕生出一群港孩,由此可見生活環境影響不淺。社會風氣影響下一代的成長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社會需要甚麼人才,就培育甚麼人才,香港身為所謂的知識形社會,教育制度就隨之而行,填鴨式教育,一試定生死等都誘發一種風氣:只有成績好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家長紛紛谷促孩子讀書,不問孩子興趣和意願就為他們選興趣班和樂器班,令他們的童年只有讀書和被迫入的興趣班,養成他們對大部份事情最普遍的反應是沒有反應,沒什麼好奇心,精於計算結果,毫不享受過程等特徵,因為社會已經為他們決定好未來。一個港孩的誕生的確令人詫異和痛心,社會不會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反省一下,想想如何才能好好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