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一直是大部分人類所嚮往的。在一九零三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第一架飛機,人類能首次嘗試飛行的滋味。直至五十年代末期,世上第一架商業用客機(彗星號)面世,民眾開始能夠在空中飛行。
可是,人類到二零一四年仍未能如天空中的飛鳥般單靠個人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究竟人類能否發明更先進的科技來完成這個夢想?而人類能夠自由的飛翔,又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先說人人可飛行的可行性。人類的進化歷程中,是沒有出現過身體上長出翅膀的情形。但是,人類已發明稱為”噴射背包”的飛行推進器,並已在穩定性和速度等獲得相當的成果。同時,人類已成功研發出輕量,便宜,但又持久的燃料,例如電解水造成氫氣可作為飛行推進器的可用燃料,所以在本世紀,有很大機會能夠做到每一個人只要背上一個”噴射背包”,人們就能夠自由自在、暢快地在空中飛翔,可以自由探索最高的山峰,可以隨時探望遠方異地的親友,更可隨時到太空遨遊。
那麼,一個人人能飛的世界,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好處是人人都有一個飛行背包,將為人類日常交通上帶來無盡方便。人類再也不需依賴大型公共運輸交通工具, 例如:巴士,鐵道等,可以在不受班次限制,任何時間快速,自由的在空中飛翔,去自己要去的地方。這樣帶來的優點包括:縮短人們的交通時間,加快經濟活動等等,絕對能夠做福人類。
壞處是,人類一直沒有進化成可在天空中長期飛行的能力。所以,一個人人能飛的世界也未必是好事。首先要定下和學習一系列飛行的守則和技術,例如:飛行航道,不同飛行者之間要保持的安全距離,緊急應變措施等等,否則會增加人們因在空中超速、失控飛行所造成的意外,引致死亡風險及醫療人員的負擔增加。而人類因較少利用現有大型的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車,飛機,地下鐵等,這些都將成為廢鐵,成為地面上的廢料,但每個人所使用的飛行推進器燃料就會消耗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最後,國與國之間都需要重新設計空中國界,以應付人類從空中進出,以及應付新的國防保安需要。可見,要做好一個人人能飛的世界,會需要很多金錢,也會產生無數垃圾廢料,人類生活需作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改變現存的生活習慣模式。
綜合以上各點,若是人類根本就不是因為自然進化下生長出翅膀可擁有飛行的能力 ,而強行飛行則只會帶來更多不便,所以現在我們安於現狀仍是合適的。放眼看當今各國的科學家雖然仍不斷研究人類飛行的科技,但多集中在軍事政策,太空科技等範圍內,用作大眾民用的發展方向上仍未受各界的鼓勵。所以人人能飛的世界表面上是可行,或說基本上是能實現到,但在應用上仍不太實際,因全球七十億人在空中飛翔的場面,實在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