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各國的人民也開始對「核安全」的議題大規模地討論,而香港巿民也是一樣,想起以上問題和想起與我們相距只有七公里的大亞灣核電廠的安全程度。而另一方面,據資料指出大亞灣核電廠與引致日本核災難的核電廠所用的也是第二代核反應堆。那麼,究竟大亞灣核電廠遇上大型的事故時,如被自然災難侵襲及停電時,會否較易造成核災難呢?
綜合而言,核事故的形成可由人為以及自然災難產生。由自然災難產生的事故,我認為成核災難的機會是較低的。首先,大亞灣核電廠無論在設計及後勤支援也相當完善和足夠,因此能有效地阻止事故的發生,而防止災難發生,如它有十五米高的防波堤,能有效防止海嘯侵襲、防潮的設計,能抵抗嚴重的水災以及設置多個柴油後備發電機,當停電時,水也可流到反應堆內降溫。其次,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如位置非地震地區,也大大減少了事故的出現。
另一方面,由人為產生的核事故,我也認為造成災難的機會較低。首先,核電廠雖然位置外地,但是由港人一手管理和投資,加上經過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港府已制定了很多應急的政策,因此在通報機制方面不會有問題,而且遇上事故時,港府也能盡力調配資金及人手,減少災難發生的機會。其次,大亞灣核電廠位置中國境內,因此有中國政府這個龐大的後勤。當發生大型核事故時,不但可以取得香港政府的支援,更可取得中國政府的支援,例如取得更多人力、技術和資源的協助,令災難的影響減至最低。此外,中國政府已把核電廠四周的地區設為禁止飛行區域以及禁止閒人進入的區域,這已大大地降低了由恐怖襲擊、示威等造成的核事故,計而減低核災難的發生機會。
不但如此,我也認為每當有關核災難及事故的新聞出現時,人們往往都會因為對有關核科技的認識不足,因此令他們產生出大量錯誤的想法,計而增加災難的影響程度。例如有很多人也認為每當遇上任何核災難時,最重要的是立即逃離受影響的區域。但是,其實也是錯的。大多數科學家也指出每當遇上任何核災難時,最重要的應該是立即走到室內。然後,關閉所有門窗,以減少我們吸入輻射塵的機會。由此可見,我們對核科技的認識是否足夠會影響我們在遇上危險時的決策。因此,政府應多加對巿民灌輸有關核科技認識,以便消除巿民錯誤的想法和提高他們的抗逆能力。
由此可見,大亞灣核電廠遇上大型的事故時,不容易造成核災難。其實,據很多調查顯示,每當有核災難,大多數人也不是死於輻射,而是對輻射的恐懼所產生的錯誤行為。我認為,假如我們有一個高的抗逆力去應付核災難,大家也能保護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