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可以同意,在疫情之下,心態亦由一開始的以為是一個轉瞬即逝的事情,發展到渴望疫情的終結,以及最後開始有與肺炎共存的想法。當中,大家的生活模式亦隨著疫情而變。
人類的社交模式,大多都轉作在網絡上不同社交平台上交流。雖說人們可以更方便與其他人溝通,但卻少了面對面聊天的親切性,換來的是冰冷而刺眼的電子螢幕;雖說人們可以更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但卻因此而減少對不意見的了解,換來的是依負性更強的同溫層。
疫情就像如一個大於河寛的大石,一開始把所有事物,工作、學業,但河水始終亦會繞道而行。網上課室、網上工作、外賣平台,這些被疫情普及化的產業以及生活模式毋庸置疑是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正如電字書久久不能替代紙本書一樣,網上課室、工作公認效率總比不上在學習、工作環境更佳。我並不認為工作、娛樂、休息在同一位置之下,有甚麼好處。實際上,一人身處同一地點過長不但靈感更差,心理情緒亦有一定影響。
不單止心理健康的擔憂,正因為疫情,大家的運動習慣正如腰斬一樣被切斷。運動場地現在變得比以前更麻煩,健身中心因為疫情嚴重而停止,令到不少人減少甚至停頓。不但有「抗疫肥」以外,不少的身體隱憂更容易冒出,長時間坐下、坐姿不正帶來的腰酸背痛;日日瞪著電子螢幕導致近視、散光;三餐外賣飲食不衡的危機,都有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變差。
疫情導致的生活改變真的是福?
在香港的政治不穩定之中,加上疫情的肆虐,未來就顯得黯淡。有人會說,現在已經不能再去想像夢想、未來。有人會說,黎明之前的午夜,是最冷最黑暗的。
只是想,在迷朦散去之時,我願踏出此冰冷的螢幕之前,爬爬山,感受自然空氣,感受大自然的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