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下邨以及附近的老店被正式決定拆卸重建,我也因而被逼搬到另一區居住。記得在我搬家之前,拆卸的工程進行得很快,已經將絕大部分的老舊建築物一個一個地推到,當然我最愛的興記冰室也不例外。也許值得慶幸的,種種珍貴的回憶都隨著我離開了…
數數指頭,又過了六年時間了,我居然收到來自房屋委員會的來信,說我被派往牛頭角下邨的一個單位。這確實令我感到相當雀躍,但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十分矛盾:我很盼望新區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舊有的事物不會因重建計畫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我又希望新社區能注入更多新元素,畢竟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青少年,當然喜歡新鮮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在搬家前先重遊故土。
當我來到新建成的牛頭角下邨時,我被所看到的景象聶住了——眼前的牛下竟然搖身一變,由以往的矮小而殘舊樓成了聳高的新式樓宇,入內建有公園綠樹,鳥語花香,環境比舊有的牛下好得多了。若不是有親身的經歷,應該很難相信這六年間的變化居然可以這麼大,確實令人難以想像現當社會變遷的速度有多快,舊有的事物被淘汰的速度有多快。究竟香港裏還剩下多少集體回憶呢?我想並不多了吧!
在邨內環視四周,看不見任何店鋪。以前每座樓宇下面都會開設各類的店鋪,如雜貨鋪,報攤等等的店鋪,住客通常跑到樓下就能買到所需的物品,十分方便。也許現在為了配合新式樓宇的規格的安全性,而把所有店鋪都搬到附近的街道旁邊吧。但我覺得這樣不但為住客帶來不便,而且也拉開了住客和店鋪老闆之間的距離嗎?
之後我來到牛下旁邊的街道隨意逛逛,發現這裏倒是保留著原有的市政大樓和附屬的小街市,而且還傳來陣陣來自熟食檔的香味和魚檔的腥味,偶然遇上一兩個老街坊,就會談談笑笑。這番景象,和我腦海熟悉的影像重疊一起了,確實有點兒感觸。走著走著,我無意中來到興記冰室的舊址,舊鋪換成了一間全新的小食店,盡賣些魚蛋,燒賣等的食品。我最愛吃的常餐——牛肉公仔麵、牛油包,加一杯紅豆冰,似是在人間消失了。現在,我仍很懷念那個熟悉的味道。
隨後,我走上市政大樓的天台,俯瞰整個牛頭角的重建地帶。相比起以前,現在的新規劃比以前更整齊更有條理,這為街坊們帶來了不少方便,牛頭角也變得美觀了;街道上各式各樣的新式店鋪,為新社區增添了多元化的活力。可能因為這樣的緣故,人流比以前更多,更多新面孔融入社區,顯得比以前更熱鬧。
當然,我的想法和心情依然很矛盾——我依然不曉得保留舊區更好,還是重建成新社區更好,只能說我不舍舊有的珍貴回憶每一秒都在消逝着,我怕着它有一天會完全消失在我的腦海中。但無論如何,城市發展是言在必行的事實,我能做的只是去適應新的環境。破舊立新,亦不絕對是什麼壞事,畢竟任何城市的繁榮,亦是來自不斷的發展。現在,經過重建的牛頭角又要開始新的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