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月色,跟三兩盞街燈映照這一條小巷 — 這是晚上七、八點深水的一條小巷。
這是一條佈滿積水、環境惡劣、衛生欠佳的小巷,而且只有五、六米寬,進出這裏的人寥寥可數,兩旁都是一袋袋垃圾,到處蚊蟲。
但今天,這條小巷忽然「熱鬧」起來了。一志願團體的成員沿著大街,走進這條小巷裏,瞭解這裏獨居老人的「蝸居」生活。我也是成員之一。
巷子盡頭是一幢三層高的舊樓。我們抬頭仰望,只見它外牆殘舊,鋼根外露,石屎剝落,有如危樓。我們沿著巷子一邊走,一邊要留意地上的水和垃圾等雜物,走得像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這令我們在探訪長者前,對這條危機重重,令人進出不安,寸步難移的巷子留下了一個「烙印」,也是瞭解基層生活的首部曲。
這幢樓沒有門口。不,是沒有門,只有口。大堂連管理員也沒有,通住各樓層的樓梯已很窄,再加上兩旁擺放的雜物令通道更加狹窄,宛如一條蜿蜒曲折的長蛇。我們沿著樓梯上了一樓,首先見到正在門口乘涼的黃婆婆。我們走進了她的住所,那是一間所謂「房」的板間房,面積該只有數十呎,幾乎毫無立足之地。除了一張木外,就只有一個殘破的櫃子,櫃子上放了一些零錢和幾袋雜物。上更只有一張單薄的被子。在冬天的晚上,寒風刺骨,躺在冷冷的硬木板上,要是想舒服地安睡,簡直是天荒夜譚啊!相反,在夏天,由於房子沒有安裝冷氣機,所以家中就變成了一個蒸籠,熱得要命。她又指因這裏離最近的垃圾站也要走二十分鐘,幾經辛苦才能丟一袋垃圾,所以只好把垃圾放在走廊兩旁,待義工來清理。至於治安問題,黃婆婆毫不猶豫地說:「不擔心。」原因是住在這裏的人都不是甚麼富戶,根本不怕盜賊。屋內沒有洗手間,要跟鄰居共用廁所,很不方便,完全不合衛生。供水系統極不穩定,有時連廁所水也短缺。黃婆婆深深慨歎政府對他們這些板間房住戶完全漠不關心。但是,唯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她與鄰居之間的合作精神。每天早上,她就跟鄰居鍾伯伯和陸婆婆分道揚鏢去不同地區拾紙皮,直至傍晚五時。然後,他們就相約到樓下的廢紙回收廠賣紙皮,賺到的錢就去買食物,並把食物帶回這裏共用的廚房烹調,每人負責煮一道菜。跟,大家圍圓桌坐,就是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分享「成果」。「這算是『蝸居生活』最精彩的一部份了。」黃婆婆微笑說。
然後,她的鄰居鍾伯伯從洗手間走出來。便招呼我們到他的家,屋內一樣是堆滿了雜物,凌亂不堪,設備極為簡陋。不同的是,他的是雙層的,他睡在上層,上有一張薄薄的墊和被子,下層擺放了幾支畫筆和三兩卷畫紙,以便閒暇時畫畫來消磨時間。除此之外,他亦很感謝黃婆婆每天清早叫他起,到街上散散步,以及提出很有系統的「拾紙皮行動」,讓大家共享晚餐。他已把這裏的鄰居當成親人一樣,不離不棄,因此對「蝸居生活」沒多埋怨。每當他感到鬱鬱不歡時,總會找鄰居一起談天。他指黃婆婆很有智慧,陸婆婆就很幽默,愛説笑,每次聊天時都令大家捧腹大笑,忘記煩惱。我想:也許,這些生活的點滴,就是他們生活的情趣。
接著,陸婆婆從單位內走出來,臉帶溫馨、甜美的微笑。我們走進她的家,雜物雖多,但也收拾得整整齊齊,唯獨沒有牀呢!陸婆婆説她喜歡坐在搖椅上睡覺,椅子搖呀搖呀特別容易入睡。椅子旁有幾本厚厚的<笑話大全>,陸婆婆笑説是她的「精神食糧」,難怪她滿肚子都是笑話了!她又自述:「我收藏了幾副咭牌遊戲,大家閒暇時可以一起玩,既能娛樂又能訓練腦筋,不過輸了就要負責在飯後洗碗碟。」她覺得晚年能在這裡跟這些好鄰居一起生活,真的很安慰,很滿足呢!
最後,我們跟老人家們告別後便離開了。我們沿破舊的樓梯下到大堂,從沒有大閘的大堂回到小巷,從狹窄的小巷回到大街。這時,時間已是十一時許,大家也要回家休息了。
茫茫月色,跟三兩盞街燈映照這一條小巷。小巷盡頭有一幢舊樓,住了幾個老人家。在「蝸居」內,每天同甘共苦地生活,共享快樂和憂愁。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也許,「蝸居生活」的點滴,就是生活的情趣 — 這是深水的一條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