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的故事

  • 作者筆名:鄭翠瑩
  • 發表日期:2021-08-31
  • 寫作年級:F4
  • 字數:1361
  • 文章類別:其他

正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這是許多老師一認為學生「死掉了」,做出的即時表現——因為無藥可救,所以選擇放棄。老師決定一個學生的好壞,多數是以平日舉手投足間流露的修養,上課的專心程度,甚或成績的優劣。然而好與壞,誰又能妄下定論呢?

為何會出現「壞學生」?正是因為「放棄」二字,沒人願意尋找他們背後的故事,深入了解他們的世界。「讀書無用論」表示不少名人,例如比爾蓋茨,雖學歷不高,但仍取得非凡成就,羊群效應的影響下,促使駒齒未落的學生盲目追隨。而且現代社會所流行的觀念,是努力讀書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不少人疑惑,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麽,無形的壓力更使學生感到厭煩,甚至生出叛逆之心,不屑於做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所以拒絕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將老師的耐心教誨當作「耳邊風」,繼續我行我素,不尊師重道。起初老師或會苦口婆心地勸他們改過,久而久之,聚沙成塔的失望,便會熄滅老師心中熱枕,選擇「放棄」這些學生,最終他們便會像倒在手心的水,一點一滴在指縫中流淌,直至銷聲匿跡。

這些學生之所以「壞」,是因為不懂甚麽是學習的意義。他們沒有體驗社會,不清楚學習和未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喜歡活在當下,認為現在應以隨心所欲為主,以為讀書徒勞無功,「放棄」吸收新知識。但他們不知道,那些曾經輟學的名人,紛紛在多年後公開表示遺憾,勸誡後代用心學習。曾被評選為一百個影響世界人物之一的韓寒,認為自己少時選擇退學十分失敗,更提出學習是一件終老要做的事。所以身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涯裏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有責任教導他們學習的正確意義。

學校是一個合適且高質的環境,讓師生之間交流學問。我們學習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等,更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四善端」雖是與生俱來,但亦要通過學習「擴而充之」。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提到,讓孩子讀書用功,只是使他們未來有選擇的權利,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用逼迫謀生。老師應讓學生明白他們學習的真正目的,努力讀書是向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學習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仍有不勝枚舉的事物,是人未研究完善的,例如中華文明和大自然的奧秘。知識使人有了獨立的思想,不同於其他動物,因此不是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才要認真讀書,抱著懶怠的態度學習使人的認知膚淺,思想固步自封,易誤入歧途,犯下無法挽回的錯。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是無藥可救的,學生更不應該以好壞分之。他們來到學校,是為了學習更多知識,增值自己。學生只是一張潔白如雪的白紙,一本待人翻閲的名著,一顆如豌豆般細小的幼苗。他們需要老師來塗上五彩斑斕的顔色,來打開其中寫上句句道理,來澆水施肥。沒有人能知道他們會長成怎樣的植物,包括他們自己,也沒人能斬釘截鐵確定一個人的好壞。

老師是每個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其中一環,教育的灌溉,使他們將來成為參天大樹,活出自己的精彩。老師要理解每位學生,給予他們同等的善意,即使他們做錯事,也應該循循善誘,讓他們有改進的機會,把他們帶回正途,不應在他們對一切仍懵然不知的情況下,悄然間草率地下了「放棄」的決定。

老師亦不是審判者,無論學生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心中的標準,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更是帶出所有人都有權學習知識,老師不可以「教育」之名來「懲罰」他們,例如差別對待,提供懸殊水平的資源,並透過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據他們的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幫助他們揚長避短,能充分體會到學習對他們本身的意義,這樣才是真正的「教育」。

總括而言,每個學生都應該被關愛,不應該被以德育人的師長輕易放棄,師長的責任便是像船槳一樣,一步步導正他們的人生方向,慢慢帶他們了解身處的世界。無論老師眼中的學生是「好」是「壞」,都應一視同仁,不得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