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人們以書寫於紙張的文字、圖像為內容的一種交流形式。在中國古代,也簡稱為「書」或「尺牘」等等。中國南朝有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這也同時意味著,書信從發信人到收信人可能需要一個投遞的過程,才能實現這一異時、異地的「聽」「說」交流。在現代,絕大部分的信件是通過郵局投遞、寄送的。
可是,一封信沒有了收信人,那又有甚麼意義呢?
在那年,我剛在海外完成我的大學課程,寫了一封信給在國內的母親,希望她也能知道這一個好消息,可就在我正要寄出這一封信的時候,收到了一通電話,電話裏響起了一個熟悉的謦音,:「喂?兒子啊,你找時間盡快回來一下吧,你母親過身了。」伴隨著一陣哭泣的聲音,電話掛斷了。那是我父親的來電。想到長年躺在病牀上的母親在臨死前,我身為她的兒子,竟然不在她身邊,連在留學期間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更別提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