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眉山今屬四川。他是宋代的大文學家,多才多藝,詩詞書畫自成一家。他一生創作詩歌二千七百多首。他的父親洵和弟弟轍,都擅古文,父子三人全列名「唐宋古文八大家」,合稱「三蘇」。
蘇軾雖然名號很多,他有大蘇、長公、蘇仙、鐵冠道人、眉陽居士、仇池翁、玉局老、戒和尚、雪浪齋等名號;至於以地望官爵來稱呼的,則有眉山公、蘇眉州、蘇內翰 (親近皇帝之翰林學士院之翰林學士,稱「內制」) 、蘇禮部 (曾任禮部郎中) 、蘇端明 (端明殿學士) 、蘇湖州 (曾任湖州太守) 、蘇文忠公 (諡號) ) 等等,幾十個稱號,或自號、或人稱,說也說不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蘇東坡這一稱號。
一千多年來,文人雅士傾倒於他的性格魅力,他多才多藝,詩詞歌賦往往妙語如珠,充滿機趣幽默,與洞徹人生之智慧。作為讀書人,誰沒有唸過他遊西湖所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的名句? 月明之夜,身居他鄉,舉頭望著團團的月亮,卻不能見到親人,總會不期然哼著他所填《水調歌頭》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這詞是熙寧九年的中秋,東坡當密州太守 (在今天山東省諸城作最高的地方長官) 對月懷念分別了七年的弟弟子由而作。這詞除了流露了人生總不免有離情別恨,並且對人生種種遺憾與無奈,尋求自處之道。何況那時王安石得神宗皇帝信任,正大力推行新法,複雜的人事鬥爭,逼使東坡離開京都,但他又希望為君主效力。這種想回朝又怕回朝的矛盾心境,都可以從這首詞體味得到。如果你亦有相近似的委屈遭遇,讀一讀「高處不勝寒」、「何時 (明月) 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定有相同的感慨。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惆悵之情,可能會被這種曠達之思緒消解。
後來他因為《烏臺詩案》譏評朝廷被定有罪,遭降職流放到了黃州,已是元豐七年的事了。京師的人紛紛傳唱這詞,神宗詢問內侍外面流行甚麼小詞,內侍就進呈皇帝。據說他讀此詞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不禁說出「蘇軾 終是愛君」,並且下手詔,將他從黃州貶所釋放,而量移汝洲。即是減了刑罰,換了個較好的環境。後來更召回朝廷任禮部郎中。
【注】
諡號:諡-音士,朝廷大臣死後,根據一生為人行事,由皇帝所封贈之稱號。
量移:流放之人得皇帝赦免,酌量由邊界之地移近內地。